过去300年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量仅为外国学者估算的三分之一
新华网上海5月13日电(记者张建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葛全胜研究员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过去300年间,我国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量仅为外国学者估算的三分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努力下,我国自然植被活动增强,土地利用活动、尤其是农林活动还正在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产生了比较明显的积极影响。
据研究小组成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戴君虎副研究员介绍,从清朝初期的1661年到20世纪末,我国耕地面积从6078万公顷增加至9609万公顷;从1700年到1949年,我国的森林面积从2.48亿公顷减少到1.09亿公顷。
受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影响,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也随之变化。其中,地上生物量损失引起的碳排放量大约为37亿吨,土壤有机碳排放介于8亿至58.4亿吨之间,最适估计为24.8亿吨。植被和土壤变化引发的碳排放量总计达45亿至95.4亿吨,最适估算为61.8亿吨。这一结果远远小于国外学者估算所得的171亿至334亿吨碳排放量。
中外学者都是采用“簿记”模型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历史时期的碳循环进行研究,为何结果如此悬殊?
戴君虎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外国研究学者对于中国历史情况的掌握极其有限,资料匮乏,许多数据都估算不准;此外,国外学者将我国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东部平原、西南、东南等几个大区进行研究,研究比较粗略,在很大程度上也不能反映客观实际。
反之,我国学者的研究资料来源十分丰富,并从省域尺度上进行研究,比外国学者更为精细。准确评估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是深入剖析陆地碳储量变化的基础。我国科研人员将过去300年间,记述我国农业、林业的各种文献资料,如清朝的官修正史、地方志、类书、文人笔记、官府文书、名家文集、统计资料等,进行科学归纳整理,利用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重建历史土地数据,因此所得的结论更为可靠。
国内其他研究结果还表明,从1980年至1998年,我国森林恢复明显增加,植被活动增强引起陆地生态系统大约吸收了4.5亿吨的碳。尤其是最近20年来,我国土壤有机碳已呈现比较明显的增加趋势,大约增加了3113万至4014万吨。这表明在我国政府的大力努力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正在增加,我国的陆地碳循环正在向好的方面转化。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