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科学重建的创造性实践

——“5•12”汶川大地震周年报告
Eedu.org.cn 作者:盛利 朱会伦    资讯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12
  一年前的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撕毁了灾区人民的美好家园。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面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强烈地震。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灾区人民选择了不屈不挠,他们从废墟中站起,奋勇抗震救灾;全国军民选择了无疆大爱,用热血与生命倾力大救援,众志成城的中华民族共克时艰,最终夺取了决定性的伟大胜利。

  一年后的今天,四川人民承蒙祖国四面八方的真情驰援,用无穷的智慧,勤劳的双手,正在重新建造着自己美好的新家园。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复原,而是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依靠科学的重建,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实践。

  “必须急”和“不能急”的辩证法

  抚慰悲伤痛楚,重建势在必行。对四川而言,不失为是一场严峻的大考。

  “灾后的重建工作,必须科学务实,对灾区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历史发展负责。”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强调,“灾后恢复重建是百年大计,必须遵循规律,科学规划,科学实施。我们要把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科学安排重建内容,合理组织重建力量,又好又快地推动重建工作。”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在一次讲话中特别指出:“重建不是克隆过去,而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升级,体现前瞻性。”他说,恢复重建,最终要靠发展。产业的恢复与发展在重建中至关重要,要注意提升优化产业层次,恢复振兴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省委、省政府邀请权威专家参与反复论证。专家们给决策部门建议,抗震救灾必须急,灾后重建不能急。一快一慢之间,是对科学规律的深刻把握。“必须急”,是巨大灾难来袭后的科学处置方式,是千方百计抢救生命,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严密防范次生灾害;“不能急”,不是无所作为,而是科学布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科学重建。

  城乡住房、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四优先”,集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为一体,成为四川灾后重建规划设计的核心宗旨与必备要素。

  汶川新城“中轴线”之争

  汶川县城的重建方案曾备受争论,直到去年年底,总体规划才获得通过。“重生”的汶川县城将8度设防,建成具有浓郁羌族特色的川西旅游城市。县规划局局长张先武认为,争论不断的重建规划,虽然出台“慢”了点儿,却是为了“更好”。一个对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的规划,将为子孙后代所铭记。

  在规划布局中,贯穿新县城的“中轴线”,把山、水、城融为一体,体现山水相连的规划理念。

  中轴线到底多宽为好?起初有人提出90米,理由是面积开阔,利于百姓活动,能提供丰富休闲场所。有人反对,理由是总共两三万人的县城,空间过大、距离过宽,商业气氛淡化,更重要的是四面环山的县城,土地金贵。经过反复讨论,“中轴线”规划最终定位在48米左右,既减少了拆迁又节约了土地。

  重建更要考虑现实可操作性。县城滨江路建设,是几代汶川人亲水的夙愿。可过去的滨江路旁建筑新旧参差不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宅居民期盼重建,新落成小区的住户又觉得拆了可惜。按照此前的“一刀切”规划,滨江路设计为商业带,开阔的街面、五彩的霓虹,虽然美观大气但操作困难。本着灵活规划、实事求是原则,重建规划最终提出,在保障滨江路4.5米宽的基础上,能宽就宽,能窄就窄,部分地方建成绿地或城市景观。

  新县城特别注重防震减灾,汲取县城居民没有避灾场所的教训,新规划在土地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0多亩地,建设大型避灾广场。针对附近山体落石的情况,设计中又划出5至20米不等的靠山挡墙,以防次生灾害。

  彭州市鹿坪村同样有个“迟到”的规划。利用重建契机,结合城乡统筹,规划部门专门为鹿坪村做了一次规划,按照城里小区标准,修4层高的楼房。但第一次规划几乎遭到村民一致反对:“怎么和城市小区一样?难道让我们提着锄头上楼!”在村民会议上,大家七嘴八舌。显而易见,将500多户村民“浓缩”在几幢楼房里,虽整齐划一,却失去了农家风情。

  经过多次实地调查,20多天后,第二次规划方案终于出台:扩大统筹范围,除修建农民集中居住房外,还将村里的荷塘、经济作物区等规划进来———原本集中居住的一个点扩散成3个点,4层楼改为2层,院落之间建造绿化带。这个方案一出,很快抓住了村民的心。

  都江堰的和谐心声

  “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这是四川最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

  汶川地震后,四川有347.6万户农房受损,其中126万户需重建,221万户需加固;城镇住房有31万套需重建,141万套需维修。四川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经过问卷、实地考察等多种调研,结合灾区实际情况,推出了原址自建、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异地安置、社会资金联建、维修加固等方式,供灾区群众自愿选择。

  重建刚启动时,都江堰并非一帆风顺,政府部门初步考虑,农村住房重建实行统规统建,在规划点位尽量实现受灾村民集中安置。可征求受灾群众意见时,村民却不统一。有人想原址重建,恢复损毁的农家乐,不仅可以解决眼前的困难,还能增加财产性收入;有人觉得统规统建点离自家的承包地太远,不利生产;缺乏建房资金的村民,则愿意选择统规统建。

  都江堰市的领导和干部走村入户,将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理解掌握,参与决策。去年7月以来,都江堰市在城区荷花池片区居民中开展3次重建方式选择问卷调查,逐渐取得了一致,听到了和谐心声:只要政府牵头提供优惠政策和贷款,其余的事,我们自己来做。

  调整后的规划,尊重了受灾群众的意愿。都江堰市欣禾村统规统建点,生活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住房呈组团式分散布局,设计人员利用池塘在房屋组团之间形成自然隔断,为村民开办乡村旅游客栈预留了发展空间,受到村民的赞扬。

  太子村的科技示范

  彭州市小渔洞镇太子村,是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厅的统规自建的科技示范点,取名为“川西民居木结构抗震房示范工程”。这些天,村民们按照图纸一直忙着自己修建,一栋栋小木屋,抱成一团,美观漂亮,堪称一景。

  这是一种最新型的环保抗震木结构“小别墅”,每栋两层楼,180平方米,修建成本仅为每平米700元左右。新颖实用的方案是由科技部门征求专家意见,从100多个方案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木屋成群结队建在了通往龙门山的彭白路一侧,交通便利,车水马龙,很适合发展旅游。全村50多户村民,对这一低成本的设计非常满意。

  可当初的太子村远不是这般情景。拿出方案时,村民们充满疑问:“木头房子也能抗震?住起来会不会发霉?”最终,仅有两户愿意试试,其余村民静观其变。当施工逐渐推进,崭新漂亮的木质“小别墅”慢慢呈现时,其他村民再也坐不住了,不到一个月,全村的居民全部找政府报名要求按专家设计修建。村民们还采取互相换工、互相帮忙,集体采购原材料、集中加工、集中修建的方式,既节省了人工,更降低了成本。

  太子村木屋示范工程已近收尾,后面绿染青山,前方平坝无垠,猕猴桃种植基地初具规模,清澈的湔江水哗哗流过,河滩风光尽收眼底。“今后搞乡村酒店或农家乐,一定会火一把的!”村民们对新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