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低碳祭祀成主流 生态殡葬推行难

法律当有何作为?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8

  

  在广东省东莞市举行的海葬活动上,人们以鲜花表达对亲人的无限哀思。但这类生态葬并未能被大多数人接受,亟须法律、政策的推动与扶持。CFP供图 


生态葬难敌厚葬风
形成丧葬新习俗需要政策引导和大力宣传


  南昌 墓葬价高却受追捧
  记者从江西省南昌市殡葬管理处了解到,南昌市每年选择生态葬(树葬、花葬、水葬、草坪葬)的民众大概只有200多位,传统墓葬占八成多,生态葬则不到两成,两者相差甚远。
  目前江西省南昌市有公立性和民营性墓园共10家。墓地价格从3000元到十几万元不等,销售情况最好的墓地是价格在1万元左右的。人们用于购买墓地的钱占葬礼花销的一半以上。
  10年前,南昌市殡葬管理处耗资1000万元修建了大型的骨灰堂,里面设置了5万多个骨灰格位,价格仅需2000多元,但是10年过去了,这里仅仅销售出3000多个格位。
  在南昌市瀛上神山墓园里,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一边是所有的墓地都安葬完毕,一边却是利用墓园围墙修建的两万多个壁葬格位空空如也。
  江西省殡葬协会副秘书长涂冬生说,为了满足社会上各类人群的需要,同时也是顺应国家推广绿色殡葬、节约殡葬用地的精神,我们推出了骨灰寄存、壁葬、树葬等绿色殡葬服务。
  涂冬生说,一般来说,骨灰寄存每年只需50元,壁葬所用的费用只需600元,树葬只需1300元。这些安葬方式不仅低价,而且生态环保、节约土地,但是推出这么多年来,真正响应的人并不多。
  和高价墓地价格飞涨相比,这些低价位的墓地价格上有变化吗?南昌市民俞女士说,当年我爷爷买了两块墓地,还有两个壁葬的格位。现在墓地的价格涨了10倍,但是壁葬的格位价格几乎没有变化。
  他介绍说,购买低价墓地的人分两种:一种是真正响应国家绿色殡葬精神的人,但是这部分人非常少;更多的还是一些家庭困难的低收入者,或是一些没有子女的孤老,由邻居或者街办凑钱买一个低价墓地。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绿色殡葬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福州 观念难更新生态葬遇冷
  记者随机调查了福建省福州市20名市民,17人认为生态葬“文明、环保”,但仅两人表示会考虑为去世的亲人选择生态葬。一市民说,亲人去世一定要“入土为安”,“哪怕多花点钱,买块墓地,这样才对得起先者,也才能表达我们的孝顺之心。”
  “生态葬遇冷的最大原因,就是大家的传统殡葬观念没有转变,认为树葬、草坪葬与传统的丧葬习俗相比,过于简陋,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一陵园负责人说,从墓葬到生态葬将是对人们观念的一次更新,“树葬、草坪葬等生态葬,以植物替代墓碑,象征着精神的延续,更符合入土为安的传统,也更能体现出对先者的追思。”
  福州三山陵园工作人员说,为亲人选择花葬、树葬的人群,大部分思想开通,同时也有考虑到安葬费用的。福州皇天陵园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他们发现老人比年轻人更接受树葬、花葬。
  福州大学一名社会学者认为,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树葬、海葬、花坛葬、壁葬等少占地或不占地的新葬法,将会逐渐取代传统墓园。但据记者了解,目前有关政策规定,市民只能在陵园做树葬。有市民建议,有关部门能否在郊区的墓地设立“公益林”,通过义务植树等形式,来鼓励人们选择树葬、花葬。
  一陵园经营者说,生态葬肯定是未来陵园发展的方向之一,“政府部门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树葬的资金投入,鼓励群众选择树葬等。”
  无锡 选择生态葬比例低
  3月20日,江苏省无锡第六次海葬活动顺利举行,103位逝者在亲属的陪伴下魂归大海。
  土地资源的紧缺、环境容量的压力,以及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让绿色殡葬的发展呼声逐年高涨。记者从殡葬管理部门获悉,无锡市自2005年引入海葬,近年来已陆续引进开发了树葬、壁葬、花坛葬、草坪葬、塔葬、可降解骨灰葬等多种生态葬式。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海葬;污染最小的是可降解骨灰盒;认可度最高的是草坪葬,仅滨湖迁葬区就有五六万个草坪葬穴。
  “从观念上说,市民对生态葬的知晓和认可程度逐年上升;但相对于每年3万的逝者人数,真正选择生态葬的比例仍然非常低。”无锡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蒋庆祥介绍说,以推广最早的海葬为例,今年无锡共有103人骨灰参加海葬,是历年最多的一次,但也只占去年逝者人数的3‰。一些引进较晚的生态葬式目前的实际开发数只有寥寥一二十个。
  记者采访中还了解到这样一件事,去年10月,无锡青龙山公墓第一次从西班牙引进新型可降解生态骨灰盒。一开始,公墓方以廉价为卖点对外推广,两个月下来乏人问津。后来调整了思路,打出环保的口号,才逐渐引起追捧。


鲜花寄情 纸鹤祈福
祭扫吹来文明风

  合肥 文明祭祀换来好空气
  暂别私家车改乘公交车前往祭祀,用鲜花、绢花、卡片表达追缅之情……一股低碳祭祀风在安徽省合肥市悄然兴起。
  在今年“文明低碳祭祀,平安和谐清明”的主题下,合肥市市民积极转变祭祀观念,在传统的清明习俗中植入低碳元素,让今年的清明节释放出更文明的气息。
  记者于清明节到达了小蜀山陵园,前来祭祀的人络绎不绝。记者注意到,市民用鲜花代替了烧纸、鞭炮。
  在一些墓碑前,一些市民别出心裁地用花瓣排成“心”形,以表达对逝者的缅怀之情。
  “昨天一天,我就卖了5箱鲜花,每箱鲜花有280支。原先准备的鲜花早就卖完了,现在这些都是临时进的。”在陵园旁边卖花的许大妈指着一筐鲜花告诉记者。与往年相比,今年用鲜花祭祀的人大幅上升。
  3天的清明假期结束后,记者从合肥市环境监测站了解到,整个清明小长假期间,合肥的空气质量一直为“良”。虽然其间空气污染指数一度冲上95,逼近轻微污染的红线,但最终还是留在红线以下,好空气伴随市民整个假期。
  合肥市环保局工作人员表示,随着网上祭祀、鲜花祭祀等文明祭拜方式的增多,空气质量受节日影响的情况正日渐减少,近两年清明节期间的空气质量都不错。
  上海 墓前鲜花换鞭炮
  由于今年清明期间祭扫是上海世博会召开前的最大一项社会民俗活动,为了切实做好接待服务工作,上海市10余家公墓开通了“轨交+巴士短驳”出行方式。
  作为绿色殡葬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各大墓园推出的鲜花换鞭炮、风车寄情、心灵诉说卡、祈福纸鹤和时空邮局等个性化的低碳祭扫方式,越来越多地为市民所接受,或多或少开始取代传统的放鞭炮、点香烛、燃锡箔等祭扫方式。
  沈阳 网上祭祀渐成熟
  伴随着清明假期结束,辽宁省沈阳市各墓园和殡仪单位共接待祭扫市民51.4075人。
  家住大东区的张琦说:“今年清明节我出来转悠时发现,一个在马路边烧纸的都没有。”张琦说,她自己也开了一个鲜花店,今年清明期间的销售额比往年多了许多。“今年我存了2000支黄、白菊花,但是昨天下午就卖完了。”
  沈阳市殡葬管理处处长颜雪飞说,从各殡仪单位统计数据看,鲜花祭祀蔚然成风,“今年,采用鲜花祭祀人数约占祭祀总数90%。”
  随着市民逐步接受文明的祭祀方式,网上祭祀呈现成倍增长趋势。到4月5日下午,沈阳市殡葬网累计点击率已经突破291万次,比去年多出50万次。网上祭祀留言近两万条,与去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网上纪念堂3600多个,也有较高的增长数额。


  相关链接


全国人大代表邱瑛琪:
加快生态葬立法

  “应通过立法推行多元化殡葬方式,提倡生态葬。”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邸瑛琪在2009年“两会”期间提出,应抓紧起草《殡葬法》。
  “据了解,《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并没有涉及生态葬的内容。”邸瑛琪认为,城市人死后火化是因为人口稠密,无土可葬,不得已而为之。而在农村可以保留火葬,但应当同时实行树葬、海葬、骨灰撒入山川江河等多种葬法。
  邸瑛琪提出,当前最应推行的是生态葬。他给生态葬下的定义是人死后遗体或者骨灰深埋地下不留坟头,以种树取代墓碑,或实行“自然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土地处理遗体或骨灰的葬法。
  “要大力培育现代殡葬文化。”邸瑛琪说,要广泛提倡厚养薄葬,殡葬文化应当以“尊重生命,倡扬绿色,传播文化”为宗旨,轻骨灰,重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

法律与民情一致时更易推广
汪俊英

  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确立“尊重生命,倡导绿色,传播文化”的殡葬立法理念,抓紧起草《殡葬法》,对《殡葬管理条例》的内容进行全方位整合,吸收其合理内容,完善其不足。
  涉及改变传统习俗的立法必须慎之又慎,因为推行法律所要消耗的成本是巨大的,甚至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因此,改革应该在传统文化习俗和国家法规政策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而不是生硬地否定传统。
  当国家法律、法规与传统习俗发生冲突,并试图改变传统习俗的时候,实质上是在改变一种已有的、普遍的行为模式,此时国家面对的将不是一两起违法犯罪,而是大规模的、不断涌现的违法犯罪活动。
  法律没有力量使每一违法行为都受到惩罚。既然国家法律全盘替代乡村习俗,并不能达到法治的预期目的,甚至有时还会适得其反,那么是否还有其他的法治模式呢?
  我国的《禁放烟花爆竹条例》就遭遇了这样的命运。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280多个城市相继出台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有关法规,但到现在已有100多个城市在实施禁放后又重新有限开禁,就连禁放的鼻祖新加坡也正式开禁。“禁放令”的不严肃,源于它的不科学。
  所以,当新制度的禀赋与其作用下的民情、习俗相一致或大体一致时,二者就会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人们会在习俗的基础上更自觉地遵守制度,反过来,制度则以更规范的形式和权威的力量,使习俗得到维护和发扬光大。
  生态葬是对传统土葬的扬弃,真正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人类遗体处置方式简便、环保、节约,不存在类似保存骨灰那样的遗留问题,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既体现了以“生者为本”的精神,也符合让逝者入土为安、回归自然的传统习俗,推行起来老百姓会易于接受,而执法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笔者建议,自然生态葬可以先放在尚允许土葬的农村试行,待成熟后再行推广。由于这些地方本身就是土葬,自然生态葬更符合土葬改革的要求,也不需要特殊的批文,更不会引起有关部门的担忧。
  我国在法律建设中,应注重培育和提倡绿色殡葬文化。殡葬文化应当以“尊重生命,倡导绿色,传播文化”为宗旨,重视缅怀和传承文化。同时,陵园的功能应重新定位,使陵园不仅是逝者安息的地方和后人追思先者的场所,同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载体。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xiexiaoling

    >> 相关资讯:


    没有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