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中国将出台新政鼓励绿色循环消费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2-22
  中国商务部日前表示,实施两年多的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将于今年底如期结束。为减少环境压力,鼓励绿色消费,中国政府不久后将出台新的促进环保、低碳消费的财政补贴政策。

  “我们正会同有关部门专题研究新的消费促进政策,主要的想法是对节能环保产品和建立废旧回收体系进行财政补贴。但具体怎么补、补哪些产品、补多少,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还将进一步研究。”中国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司长向欣日前向新华社记者透露。

  为缓解环境压力,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近年来,中国大力倡导和推动绿色循环消费,冀望在扩大消费的同时,从终端入手,倒逼工业企业开发节能、低碳产品,发展绿色经济。

  来自中国商务部的资料显示,在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刺激下,截至11月30日,中国共销售新家电8130万台,拉动直接消费3004亿元,同时,回收废家电8373万台,利用废家电中的钢铁、有色金属、塑料等资源约97万吨。

  “政策在拉动消费的同时,促进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向欣说,回收的废家电中蕴藏着钴、镍、稀土等丰富资源,对废家电进行集中拆解处理,推动了资源循环利用,有效挖掘了“城市矿山”。

  据向欣介绍,在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生产企业努力研发生产节能产品,与淘汰掉的能耗高的老旧家电相比,新家电可节能约20%至30%。

  规范的回收处理产业链在中国也初具雏形。据中国商务部调查,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来,培育了一批符合环保要求的废家电回收拆解一体化龙头企业。以往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流向个体商贩、个体维修点和二手市场的情况有所改观,全国绝大部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流向正规回收渠道,并由定点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杜绝了“二次污染”。

  不仅仅是家电以旧换新,一系列鼓励绿色循环消费的新政也正在中国实施或酝酿。

  目前中国正在实施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对消费者购买的节能汽车继续给予一次性3000元的定额补贴。中国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全国25个试点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超过1万辆。

  财政部、发改委出台“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一系列政策,中国消费者购买节能电灯、空调等产品均可享有财政补贴。

  各地在推动绿色消费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如2011年9月4日起,北京市民参与家电以旧换新时如购买节能家电,就可再获得100元至300元的节能补贴。

  分析人士指出,包括家电以旧换新在内的应对危机促消费政策陆续到期,成为今年中国消费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而迫于环境压力,“十二五”期间中国在扩大消费方面的政策空间有限,环保、低碳、绿色消费将成为下一步扩消费政策的重心。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2011年11月份,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2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3%,比去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受政策调整影响,建材、汽车等消费热点大幅降温。

  “由于环境资源的约束,以及控制物价上涨的压力,使得与住房、汽车消费相关的调控政策短期难以退出,缩小了后期扩大消费的政策空间。”中国商务部贸易研究院消费经济部副主任赵萍说。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指出,中国消费市场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比较复杂,影响消费增长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比较多。在不出台新的消费政策的情况下,不排除明年消费增速会下降。

  赵萍表示,扩大消费,短期应在培育网购、绿色、低碳等新消费热点上下工夫,长期则应尽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新的促消费政策将在不久后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公布。”沈丹阳说,预计明年中国消费市场仍将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


    没有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