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地球今年生态资源耗尽

Eedu.org.cn 作者:谢庆裕 何芯    资讯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8/24

  “过完这一天,人类已经用完了地球2013年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本周二,世界自然基金会在瑞士格兰德发布消息称,今年的8月20日是2013年地球生态超载日。也就是说,在今年剩下的四个多月里,地球将进入生态超额模式,在生态赤字的状态下,透支自然产品和生态服务。

广东生态足迹总量全国最大,因此也面临最大压力。吴伟洪 摄

  全球生态足迹数据显示,每隔十年地球超载日就会提前一个月,按此发展趋势,人类超额透支地球的程度将日益加深。

  而中国作为全球生态足迹总量最大的国家,生态压力巨大。广东的生态足迹总量更全国居首,接近全国总量的10%,人均生态足迹在各省级行政区域中排名第五。

  超载日每10年提前一个月人类正使用1.5个地球资源

  “大自然是我们幸福生活、欣欣向荣的基础,”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吉姆·利普近日感叹,“我们正在过度消耗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远远超过地球的供给能力。”

  “地球生态超载日”又称生态越界日、生态负债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伙伴全球足迹网络发起,是人类在一年之内生态资源开始入不敷出的时间指标。

  与2012年的8月22日相比,今年的“生态超载日”提前了两天到来。据全球足迹网络数据,自2001年起,每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都会提前两三天到来。

  从近20年的发展趋势来看:1993年,人类在当年的10月21日消耗完了当年的生态额度,2003年,这一日期提前到了9月22日。基本上每隔10年,地球超载日就会提前一个月。

  计算“生态超载日”何时到来,依靠的是生态足迹。它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与消耗的有效工具。通过将生态足迹与地球的资源可再生能力(即生物承载力)做对比,如同银行对账单中的收入与支出,用这个“生态账单”来追踪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对外联络部曾铭向南方日报记者解释:“简单地说,生态足迹就是我们用了多少,而生物承载力则是我们有多少。”

  令人担忧的是,地球生态资源的过早消耗由来已久。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伦敦动物学学会以及全球足迹网络共同编写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显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自1966年以来已经翻了一番,人类目前正在使用相当于1.5个地球的资源来维持生活。

  据《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总生物承载力是120亿全球公顷(gha),人均1.8全球公顷;而人类的生态足迹是182亿全球公顷,人均2.7全球公顷。其中,由于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用于吸收碳排放的森林用地即“碳足迹”占到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55%。

  2.5个中国才能满足发展需求中国生态足迹总量世界第一

  南方日报记者从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生态足迹项目经理陈波平了解到,与全球生态足迹状况相比,中国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

  “中国目前的人均生态足迹是2.1全球公顷(gha)。如果全球都按照中国人的模式生活,人类需要1.2个地球,目前的全球水平是1.5个地球。”

  陈波平向记者分析原因:“中国仍然处于发展进程中,尚未达到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的顶峰。虽然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已经远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地区差异大,全国人均生态足迹虽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已经超过了可持续的范围。”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数据,中国生态足迹已是其自身生物承载力的2.5倍,这意味着我们需要2.5个中国的自然资源量才能满足需求。“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的生态足迹总量是全球最大的,达到28.94亿全球公顷(约为29亿gha)”。陈波平表示,中国脆弱的生态系统正在承受着经济发展和不断增长的人口带来的双重压力。

  东部生态赤字明显广东生态足迹全国最大

  分析全国数据,陈波平发现:“东部生态赤字明显,而西部少数地区有盈余,体现了我国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区域不平衡。”

  “我国西部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林业资源丰富,人口相对稀少,因此很多西部地区人均生物承载力(比如西藏、青海)较高。由于西部发展相对落后,人们的资源、能源消费相对较低,因此人均生态足迹相对较低。”

  但陈波平认为,西部的生态盈余是仅就本地消耗和本地供给而言,“实际上西部也面临着来自其它地区的资源需求压力,承担着为其它地区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她建议,在降低全国生态足迹的基础上,东部应通过生态补偿的方式更多的投资于西部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建设。

  而从全国的生态足迹数据分布看,广东的生态足迹总量是全国最大的,接近全国总量的10%。人均生态足迹在各省级行政区域中排名第五,为2.39全球公顷(gha)。

  对此,省社科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赵细康认为,“‘生态足迹’这种生态评估超载的方式,是有一定道理的。”他分析,正如广东作为全国三大经济区之一,以占全国3%的国土面积,创造出占全国10%的GDP;在经济效率比较高的情况下,有这么大的经济量,产生全国第一的生态足迹总量也很正常。

  ■小知识

  生态足迹怎样算出来?

  陈波平称:“消耗化石能源,排放二氧化碳需要森林等生态系统来吸收,因此我们可以把碳排放换算成需要多大的林地面积来吸收,从而换算成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全球公顷gha)。”

  自2003年成立起,“全球足迹网络”就开始使用联合国能源、粮食、商贸等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为全球230个国家和地区补算“生态账”,每年更新的数据点超过6000个。

  “全球各国碳排放数据根据联合国统计获得。而林地的吸碳能力则在全球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科学研究,做大尺度的计算完全没有问题。”

  ■出路

  转方式改善环境逆差

  陈波平从中国生态足迹报告中向记者分析,由于生活模式、消费模式的因素,中国城市人口的生态足迹平均是农村人口的两倍多。城镇化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两端都可能带来更大的资源需求压力和生态足迹挑战。

  《报告》指出,要减少全球生态足迹总量,需要用一个地球的角度去寻找解决办法,即通过保护自然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公平的资源管理,转变消费模式,引导资金流向等途径。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首席项目总监李琳博士认为,中国亟须从现在开始改变消费模式,适度消费,减少浪费,选择资源节约、符合生态环境可持续标准的产品。

  赵细康指出,中国目前的生产模式处在不合理的环境中,消费模式也在逐步西化,变得高消耗和高碳化;所以要逐步转变发展方式,也就是要加快落实国家提出的“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

  “整个中国目前的生态足迹状况是”贸易输入型“的,广东也是如此。”赵细康打比方,“中国生产一美元产品产生10克污染,而美国生产一美元产品产生5克污染。”这样造成的经济流和污染流的不对等,出口造成的污染比进口造成的污染要更大,从而形成污染的局部富集,“也就是‘贸易顺差和环境逆差’的格局。”

  处于“贸易顺差和环境逆差”的格局中,中国或者广东省想要降低生态足迹总量,“主要是改变贸易格局,改变产业结构状况,加大转型升级力度”赵细康说。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实习生 何芯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