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青山绿水就是我们致富新机会”

——记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放大生态优势产业转型之路
Eedu.org.cn 作者:李伟 袁志国 熊…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0/23

  “看见那条蓝色的管道没?那儿就是我们的取水管道。”45岁的陈斌提起他的新事业满怀憧憬。他告诉记者,丹江口水库的水质是国家二类标准,水质好、水量充沛,全国许多知名的瓶装水生产企业都在丹江口设立生产基地。“既要保障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又要安置移民,这就逼着我们必须走一条生态发展的路子。”陈斌说,国家下了这么大力气保障丹江口水库的水质,这正是我们质量的金字招牌。“青山绿水就是我们致富新机会!”

  依托丹江口水库水质中的矿物质成分、从水库水面30米以下摄取水源等优势,加上政府的扶持,如今,陈斌的年生产处理20万吨天然饮用水的企业已经步入正轨。

  “南水北调,难点在移民,成败在水质,核心问题仍在于如何加快转型发展。”湖北省十堰市市委书记周霁坦言,南水北调工程是挑战,也是机遇。十堰市是核心水源区也被划为“限制开发区”,这就意味着,十堰这座工业城市、国家扶贫连片开发地区必须直面发展新课题。

  如何在相对“逼仄”的空间带着压力“起舞”?十堰选择了自念生态约束“紧箍咒”,追求有质量的GDP,坚持生态立市战略,走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之路,周霁表示,十堰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决不走“守着青山绿水苦熬”的穷路。

  生态环境约束相对严苛,发展门槛就会变高。几年来,十堰先后关停并转“十五小”企业329家,拒批160家污染企业,关闭106家黄姜加工企业,迁建125家企业,导致职工下岗6万人,每年财政收入减少15亿元。

  “生态文明不是关起门来不发展,而是真正实现自然资源的最大节约,最大限度的利用,能耗最大的降低,实现发展和保护有机的结合和统一。”十堰市市长张维国深谙生态是十堰宝贵财富,也是优势所在。如今十堰一手抓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一手抓扶贫开发和转型发展。

  陈斌的企业从能源加工转型为水产业是十堰市经济转型的代表之一。据十堰市发改委总经济师龚百林介绍,十堰的生态优势越来越明显,北京、武汉等地的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加快布局,同时,十堰大力培育高端汽车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旅游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快形成以水资源利用、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产业集群,助推经济结构转型。

  “青山绿水”也能换来“金山银山”。目前,十堰全市经济运行不仅总体好于去年同期,也好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张维国表示,经济GDP、绿色GDP和民生GDP高度融合,十堰力争成为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记者 李伟 袁志国 熊琳)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