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产业化治沙破译荒漠化治理密码

Eedu.org.cn 作者:魏博    资讯来源:中国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6/19

一位牧民正在精心呵护他种植的梭梭。焦梦拍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魏博)2015年6月17日是第2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中国的主题是“绿化沙漠,守护家园”。“沙害不除、治沙不止”,中国荒漠化形势严峻,是世界上沙化面积最大的国家,防治荒漠化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部治沙史就是一部沙区生态文明建设史,记载着一代一代治沙者们的奋斗历程……是他们的坚守与执着,让昔日的“死亡之海”重新焕发生机,绿了一座沙漠,兴了一片产业,富了一方百姓。

模式:技术“筑绿”,经济“护绿”

1984年,钱学森首次提出了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理念和沙草产业的构想,他认为,用100年时间来完成这场革命,沙漠地区可以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在政策的引导下,一批优秀的治沙者在沙漠中实践着钱学森的沙草产业理论,因地制宜,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等方式,把沙漠当做有价值的资源,在大漠深处筑起了一道道“绿色长城”,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化治沙之路,破解了荒漠化治理难题。

“让老百姓做环境保护,没有利益是空谈。过去我们在阿拉善地区治沙,多是对农牧民进行环境教育,技术示范等,试图提高农牧民的环保意识,但是结果证明,一旦项目撤离,又恢复原来的状况,治沙难以持续。”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副秘书长王书文告诉记者。

如何让治沙变得可持续?成为困扰治沙者们的难题,经过不断探索,阿拉善SEE生态协会通过引入市场机制等方式,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大面积种植梭梭用于防风固沙。三年以上树龄的梭梭根部可以接种肉苁蓉,寄生于梭梭根系上的肉苁蓉是一种传统的名贵中草药,享有“沙漠人参”的美誉,可以为农牧民带来经济效益。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巴彦乌拉嘎查的牧民潘多云夫妇,在自家承包的沙地上种植梭梭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过去我们养骆驼,骆驼吃草吃药,要想买小骆驼还得向银行贷款,一年纯收入只有1万元。现在采苁蓉,一季收入十来万,你看翻了多少倍。以前春天经常起沙尘暴,现在别的地方刮大风眼睛都睁不开,我们在这里种下的梭梭林不会起沙,在这可以照常工作。”潘多云说。

“把生态当生意做,把保护生态、发展生态当成一种商业去做,这样就能做到可持续。企业如果做公益不赚钱,一定是不可持续的,治理沙漠目前已经不再完全是公益事业,一定是按照商业的智慧和用生意的理念来发展的生态经济。”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表示。27年来,这位企业家带领他的团队在库布其绿化沙漠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培育驯化出了200多种耐寒旱优质林、草、药材种质资源,探索出了一条“治沙、生态、民生、经济”的平衡驱动可持续发展之路,解决了治沙“钱从哪里来”、“利从哪里得”、“如何可持续”的问题。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京陆治沙在毛乌素也是一个传奇,十多年来,他拖着一条幼时患小儿麻痹留下的残腿,在茫茫的大漠中开始了漫长的治沙之路。通过不断摸索,他总结了一套沙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造林治沙——获得生物质——新能源发电——生产螺旋藻——产生利润——反哺沙区群众造林抚育——扩大生态建设和生物质能源产业规模,最终实现了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

难点:产权不清,投入不足

治理沙漠、发展沙漠绿色经济是一项见效慢、周期长、投资大的工程,一路走来,产业化治沙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产权不清,投入不足是许多治沙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我们尝试从农牧民手中流转土地,集中进行生态修复,但因为存在产权不确定性,投入方信心不足。”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副秘书长王书文说。

“治沙这条路走得很不容易。国家应该像农村土地改革一样,改革沙漠土地政策,为中国的沙漠治理提供持续动力和机制保障。”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指出,我国现行沙漠土地政策一种是国有土地,另一种是像农村土地一样最长不超过30年承包期,难以完成漫长的治沙周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治理沙漠的持久动力和长效保障。他建议,稳定沙漠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延长沙漠土地承包年限,并赋予承包者对沙漠的使用、收益、流转和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明晰沙漠治理和生态建设的责任主体和产权主体。

“人们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以为治沙之路难于上青天,无异于愚公移山,但从自然条件和种植技术角度看,含水沙漠是完全可以得到治理的,这是提高我国沙地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治理沙漠最根本的难题在于经济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京陆表示。

从去年开始,李京陆的热电厂结束了长期亏损的局面,“企业治沙不亏损就是胜利,事实证明,十几年的坚持是对的,我们对未来很有信心。”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玉川告诉记者。

目标:“十三五”治沙1000万公顷

中国产业化治沙开启了沙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之路,成为世界典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在联合国第十六次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大会主席称赞中国的荒漠化防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穿越茫茫腾格里沙漠的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被誉为“世界奇迹”,并荣获联合国“全球500佳环境保护奖”。2014年,联合国在库布其设立了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并将其作为全球首个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中国产业治沙成功的经验走向世界。

今年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进入实质操作的关键之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生态脆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严重,水资源短缺,为当地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要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须直面土地荒漠化问题。《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提出了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国家林业局计财司副司长张艳红谈及目前土地沙化状况时指出,中国总的沙化土地173万平方公里,可治理的沙化土地有53万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沙化土地已经治理了1400多万公顷,“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十三五”还要再治理1000万公顷。

防沙治沙,任重道远。沙漠变绿洲,青丝变白发。又一个1000万公顷,新的征程即将开始。驻足沙海,劲风翻起黄沙,一个接一个承载着无数人希望的梦想在大漠上空腾飞。

“我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沙漠有绿洲,让更多的沙漠有生活,而且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生活。企业的战略应该围绕生态环境修复来发展可持续的产业,既可以造福于老百姓,造福于社会,同时能够真正让企业基业长青。”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表示。

“我们能为沙漠带去什么?人应该敬畏自然,呵护自然,与自然共生。”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副秘书长王书文感慨道。

“去沙漠看看吧,当你一个人站在荒凉的沙漠思考时,很多问题就会想通了。”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京陆意味深长地说。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