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松花江沿江湿地重生记

Eedu.org.cn 作者:封帆    资讯来源:中国科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6/14

科研人员在现场调查

■本报记者 封帆

湿地作为全球重要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在蓄水调洪、调节气候与净化水体等方面功能巨大。然而,据国家林业局2014年1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至2013年的10年间,我国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

地球之肾渐枯竭

地处广袤东北平原地区的松花江沿江湿地对松花江水域及周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支撑与调节作用。然而,由于农业开垦、放牧、挖沙等人为干扰活动,原本飞禽聚集、鱼虾成群的原有生态系统因经济建设过度开发,持续不断遭到蚕食破坏。多种生物消失殆尽,湿地蜕化日渐严重,蓄水能力严重下降。1976~2013年期间,松花江下游沼泽湿地面积持续减少,从19787平方公里减少到5696平方公里,减少71.2%,减少速率为381平方公里/年。有鉴于此,当地政府在下游沿江陆续建立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试图恢复湿地生态环境,但限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人才,急需高效的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重生建功勋

为有效解决湿地环境问题,“十二五”期间国家水专项办公室专门设立松花江下游沿江湿地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课题,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阎百兴团队承担。课题以黑龙江省富锦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基地,通过生态水文连通性恢复、植被恢复优化配置、珍稀鱼类和湿地水禽栖息地构建,在湿地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基础上,探索出湿地恢复的成套技术,逐步恢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那么,当初水源、生物双双枯竭的蜕化湿地,是如何重生变成今日飞禽栖息、虾蟹成群的呢?

阎百兴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针对人类活动破坏湿地与江水的连通性、堵塞湿地内部的水文网络以及湿地水位低、淹水时间短等具体原因,课题组先后在湿地水文、植物恢复技术研发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等方面进行攻坚克难。

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沿江湿地种子库组分判别与应用技术,即利用种子萌发法和物理分离法对湿地土壤种子库和植物种子资源进行筛选,确定不同环境条件下沿江湿地植被先锋物种及优势群落物种,构建沿江湿地种子库筛选和湿地恢复应用。芦苇、香蒲、荷花和睡莲等物种,通过生物技术处理,形成一系列的植被快速恢复技术。

针对原有物种恢复方面,他们则首创了“鱼巢+栖木”、投放蟹种等方法,完成黏性卵鱼类产卵场适宜性恢复、鸟类食物链恢复与复壮集成技术;辅以面源污染削减水肥调控、生物栖息地构建模式,逐步提升精华效率,为原有湿地功能全面重生提供了保障。

通过三年多的日夜奋战,阎百兴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成长为一支湿地生态恢复技术领域的生力军,申请15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截至记者发稿,富锦沿江湿地各项功能得以重建,并通过了国际国内恢复指标评定,包括示范区内湿地植被覆盖率(含湿地水面)达到50%,生物量相比从前提高20%~30%。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出现松花江特产鱼种和湿地水禽。

众所周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森林、草地、农田等生态系统共同维系着陆地表层的稳定与平衡。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与发展息息相关。相信通过阎百兴研究团队的不懈努力,富锦沿江湿地将呈现一泓清水、绿植漫野、禽鸟兴旺、鱼蟹满堂的欣然景象。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