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豚未来60年内或减7成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根据近10年监测数据比较分析,珠江口海域的污染面积和程度总体上保持稳定,但富营养化仍是珠江口海域海水水质面临的最主要问题。珠三角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沿途接纳的工业、种植、畜牧和生活污水通过珠江八大口门随径流进入珠江口海域共同构成污染。
多位专家表示,要科学评估珠江口的承受能力,给出各河流允许的入海污染物容量,从陆源污染控制中,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对保护近岸海域水体质量是十分有效的办法。
这也是珠江委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李学灵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珠江委根据各个水功能区的不同要求,制定了各水功能区的限制纳污排放总量。目前这份报告已经流域内各省有关部区协调,上报水利部,正等待国家批准。如果那个河段排污总量超过了限制排污总量,可以通过区域限批等手段来要求地方进行整改。
珠江委水源局另一名教授级高工刘晨告诉本报记者,2005年水利普查的数据显示,珠江流域主要排污口有8000多个。目前珠江委在大的排污口都分布有监测点。
多地重金治水
珠江及其支流的污染,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工业以雨后春笋般出现,珠江两岸也竖起了一根根厂房烟囱,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昼夜不息地流入珠江。近年来,地方政府陆续砸下真金白银治水。2010年亚运会前,广州更是有过“一天一个亿”的治水壮举。
2008年,广州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622亿元,但在治水方面的投入将近500亿元,时任广州市市长的张广宁说,广州在治水上要“举全市之力”。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广州就已开始对城市河涌污水进行治理。199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对广州提出“到2003年初见成效、2005年不黑不臭、2010年江水变清”三个阶段性目标。为了检验治理效果以及增强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2006年,广州开始选择在丰水期组织超过3500名市民横渡珠江,参与的人员通常也包括广州市委书记、市长等政府官员。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去年则表示,广州在未来几年的治水中将继续投入140亿元。
然而亚运期间的重金治水却并未取得长远的效果。亚运会过后三年,广州市环保局2013年6月13日首次在网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广州市50条河涌中,有39条河涌水质为劣五类。
对此,多位专家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治水是一项长期工程。
“十年前广州珠江的腥臭味比现在严重多了。”刘晨说,“治水效果肯定是有的,现在虽然还没那么清,但是至少无味。只是说离人们的要求还有距离。”刘晨表示,治水不是能立竿见影的工作,水质跟水流、季节、降水量、潮汐等多种因素都有关系。在这么多综合作用的影响下可能某个时段会有些反复,这是正常的。而珠三角地区的小河涌纳污量大,天然流量小,当然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80年代开会说要投一百亿治水,一个省领导当场问这一百亿投下去珠江水就清了吗?没有人敢保证。现在依然一样。”李学灵也说。
广东中大环保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秘书长肖飞曾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治水的前提是要搞清楚地方水污染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治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源头要得到治理,城市管理也要相应跟上。
“最怕政府雷声大雨点小。”肖飞说,其实深圳在治水上的投入早已超过千亿,但是搞了一段时间后没效果,政府就灰心了。肖飞认为,在观念上,地方政府一定要认识到治水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他还认为,不能完全依赖政府投资,要把民间资本引进来。
对于陆源排污,政府不断在下功夫。2009年,广东省财政将海洋环境保护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从2009年到2013年共安排资金31.77亿元,其中27亿元用于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减少向海洋排放污水。
强化流域管理
正如地方政府在治水时常为“九龙治水”感到烦恼,在职能上从宏观层面对珠江水资源保护做出努力的珠江委同样也面临类似困惑。李学灵认为,在珠江治理上应强化流域管理。
“河流不是按照行政区域来流的,是按照流域来流动的。”刘晨说,现在是各部门管各部门的,缺乏综合考虑,环保部门考核环保,水利部门考虑水流。在宏观的管理上存在脱节。如果不按照自然条件来管理会有很多事倍功半的情况,或者会做一些重复工作。
目前环保部门按照行政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划分了六大督查中心,珠江流域涉及到环保部门的西南、华南、华东三大督查中心,对接起来十分麻烦。刘晨认为,水利部按照流域来划分七大流域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比如防洪抗旱时,上、中、下游要如何调度,是可以统筹协调、步调一致的。
为解决这样的问题,珠江委目前正积极推动建立滇黔桂粤四省(区)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力争跨省跨部门参与,推动流域的统一管理,加强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和信息沟通。
今年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专家认为,这标志着中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全面启动。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目前,12个省(市)出台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具体考核办法,山东、广东、江苏等省已率先开展了考核工作。
这一考核将被作为对各省份领导班子的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年度或期末考核结果不合格的省级政府,要在考核结果公告后1个月内,向国务院做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措施。这显然将给地方政府肩头上的治水压力加码。
根据水利部目标,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