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生物多样 热点区亟需保护
2006至2007年度,世界自然基金会柬埔寨机构与柬埔寨农林渔业部的渔政局、林业局联合开展了一系列调查,最近的这些发现就是此调查的成果。开展物种调查的这一地区靠近原始的河岸高地森林、湖汊、岛屿地带,被科学家描述为适宜伊洛瓦底江江豚生存的最后栖息地之一。
最令人兴奋的调查地域是位于柬埔寨东北部的一段55公里长的河段,这里也被称为“中心地带”,是许多易受攻击动物的避难栖息地,其中有36个物种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列入受威胁的红色清单。
从1997年到2007年在湄公河流域盆地相继发现了逾一千种物种,现在的这项调研也证明了保护该地区的价值所在。
世界自然基金会淡水项目负责人理查德·赞热(Richard Zanre)说:“与流经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的湄公河其它许多主流河段不一样的是,这个特别的河段还保持着几乎未曾被人类活动触及的自然状态。”他补充说,这是因为该地区此前一直是红色高棉最后的据点,直到1998年都禁止当地居民以及外来机构进入。
然而,这个“中心地带”的面积正在急剧收缩。柬埔寨现在的和平进程使得居民进入这一曾经的安防禁区。过去十年来,在当地定居的居民数量迅速增长,失控的捕猎、渔业捕捞以及林木砍伐是对该地区最大的威胁,居民们也报告说捕鱼量、龟类、大型哺乳动物以及蜥蜴的数量都在下降。
远期的威胁则来自当地不断发展的水坝、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动议提出要在“中心地带”外围开展调查研究的区域建造两座水坝,这将给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造成极大的破坏。
与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柬埔寨必须平衡不断增加的人口生活需求与自然保护工作,值得庆幸的是,该国政府对此问题态度积极。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这项调查对于绘制柬埔寨生物多样性地图将会发挥重要作用,也将对制订当地的有效管理规划起到关键作用。
世界自然基金会柬埔寨机构主任宋提(Seng Teak)说:“柬埔寨王室政府认识到了保护湄公河流域资源对于生物多样性、国家食品安全与发展的重要性,并将这些方面的需求反映到了2002年制订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以及《柬埔寨千年发展目标》,将保护湄公河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资源工作写入文件是采取实际保护措施的第一步。”
在与政府紧密合作开展这些调研之后,世界自然基金会柬埔寨机构寻求将“中心地带”指定为管理特区,以确保当地动植物能够置于政府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之下得到充分保护。世界自然基金会希望将这一地区的陆地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自然保护区,另一部分作为多用途区,帮助当地居民维持生计。(常旭旻)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