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球热点 >> 正文

“水俣病”之地的重生 沉痛教训唤醒环保意识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7-26

  水俣位于日本九州熊本水俣湾,当地居民世代以捕鱼和晒盐为生。1908年,日本氮公司在当地建设化肥厂,水俣从人口1.2万的小镇迅速成长为5万人的城市(记者田泓摄)

  今年10月,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旨在控制和减少水银排放的国际公约《水俣公约》将在日本水俣市签署。水俣这个57年前因公害“闻名”于世的小城,正以“环保之都”的新形象,向世界传递环境治理的教训与经验。近日,本报记者来到水俣,亲身感受这座城市的劫难与重生。

  上世纪50年代,当地陆续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先是鱼和贝类大量死亡,随后是猫狗等家畜发疯,最后部分居民出现四肢抽搐、神志不清等症状。一些婴儿生下来就患有这种怪病,终身生活不能自理。直至1968年,调查才确定这一怪病是由于病人长期食用受污染的水产品,导致体内甲基汞超标,破坏了人的神经系统。而怪病的罪魁祸首就是给当地带来繁荣的日本氮公司,该公司多年来直接向海里排放含有高浓度水银的工业废水。

  这种怪病被正式命名为“水俣病”,是世界典型的公害病,仅政府正式认定的患者就有2273名,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遗留环境问题的代名词。

  从1977年开始,当地政府历时13年,耗资485亿日元(1日元约合0.06元人民币),通过封锁填平含有水银淤泥的海域,逐步恢复水俣湾水质。到1987年,污染海域淤泥中的水银含量从事发时的0.04ppm―553ppm下降至0.06ppm―12ppm。又经过3年的连续监测,水俣湾开始恢复渔业生产。人们还在被填平的原污染海域附近建起“水俣病”资料馆,警示世人不要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

  “‘水俣病’带给人们最大的教训就是经济发展要尊重环境。”资料馆馆长鸟田龟守对本报记者说。此外,熊本县知事蒲岛郁夫告诉本报记者,政府应在事故的最初阶段采取果断措施把损害降到最低程度,百姓的生命健康非常重要。

  本报记者在与当地市民交谈过程中深深感到,由于长期未能明确病因,“水俣病”一度被认为是传染病,患者遭到隔离,家属也在就业和婚姻上遭受歧视。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水俣市民群体之间因为在患者资格认定、赔偿进度、禁渔与否、氮公司去留等问题上的不同利益诉求,发生过多次冲突。

  如今,水俣社区居民间的互信更多体现在“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上。日本大部分地区的生活垃圾分为三大类,在水俣市却被细化成24类。本报记者在一次例行垃圾收集日活动上看到,24个周转箱一字排开(如图),当地居民拎着垃圾袋逐个按所示标签投放。负责协调的町长前田一硕告诉本报记者:“垃圾放对了就是资源。”这些分好类的垃圾将统一回收卖给当地的资源回收公司,所得钱款用于社区活动。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