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找水"者:改善西部水资源宏观视野很重要
中国缺水。按国际公认人均水资源标准论,中国大部分地区严重缺水。特别是西北地区缺水更甚,遂有南水北调工程。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专家委副主任杨勇,“为中国找水”感慨颇多。他说,在如何改善西部水资源状况问题上,宏观视野是很重要。
在北京举行“为中国找水”公益报告会上,记者见到了杨勇。他将在青藏高原、长江上游流域、西北地区的所见所闻以及拍摄的大量照片,向人们展示了对中国水资源的忧虑。
杨勇说,沿着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次和第二次考察之后,在《南方周末》的策划下,把项目延伸了,更加注重一些公益性,所以从2009年始,就叫做“为中国找水”。
他说,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有很多候鸟栖息地,这两年我们的一些观察发现,在很多青藏高原附近的地方,候鸟一般不走了,或者走得比较晚,从气温的测量数据来看,现在气温普遍比较高,特别是进入冬季的时间普遍很晚,到了10月底很多候鸟还没有走;很多冰川开始解体,快速融化,较 20年前,退缩了300米到500米,和全球变化是一致。
长江北源变化和景观更加脆弱,考察发现,有大面积的荒漠化迹象,一些地方形成了沙漠区域,昆仑山北坡,演变成一条季节性河流;一些的河流在上游地段已经出现了沙漠化区域,如喜马拉雅山脉西端,一个沙漠河床,形成了条带状的沙漠。比较典型长江源区的一些县,都因缺水而搬迁。
杨勇说,在南水北调西线的区域河流中,下游及其规划区域内,快速发展一系列产业,大小河流上正在建设一些水电群,产业重叠。特别世纪80年代开始,在水源地,江源地带,大规模的破坏性的采金,面积很广,点很多,没有复垦措施,对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横断山区域更脆弱。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采矿活动,近几年来也是比较普遍,玉树地震以后,我们去考察所看到的那些采矿,都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区域,雪线附近的采矿点,管理技术水平都非常低,更谈不上环保的措施,由于缺乏深度的地质工作和有效的管理水平,对水源和环境的破坏非常大。
除了开采以外,还有一些矿产的粗加工,比如选矿,一些高耗能的冶炼,也逐步的开始,这对地区的环境和水源带来了较大的危机。包括昆明附近,昆明城的周边也有很大的采矿区。
对于如何改善西部水资源状况,杨勇认为,决策或者规划,需要有宏观视野,不能单纯谈技术问题,不能仅仅从眼前、局部、地方利益来考虑,宏观视野是很重要,现在将来应该这么做。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