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正文

发展海洋高新技术 迈向蓝色经济时代

Eedu.org.cn 作者:田晓旭 黄金环    资讯来源:信息导刊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9-11

  编者按

  海洋是国土,是资源,也是新的经济领域和生产、生活的空间。发展海洋经济,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开发;海洋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高精尖的技术手段来实现。正如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刘燕华所说,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并将其运用于推进发展蓝色经济,对增强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专访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刘燕华

  本刊记者 田晓旭 黄金环

  海洋事业至关重要

  记者: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我国发展海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推进海洋事业发展的现状如何?在海洋高新技术研发上又是怎样部署的?

  刘燕华: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新时代,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世界海洋大国纷纷研究制定海洋发展战略与规划,强化组织与协调,强调海洋科技的先导作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海洋竞争。海洋的竞争,其实质是海洋高新技术和综合国力的竞争。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开发和保护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科技工作。上世纪末,中国加大了对海洋高新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尤其是“九五”期间海洋技术正式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后,海洋高新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海洋技术列入六个前沿技术之一。“十一五”期间,科技部积极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重点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等三个方面对海洋科技作了全面部署与安排。一是加强海洋基础研究,重点围绕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六个方面开展研究。二是围绕着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测、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洋生物和海水资源利用以及深海探测与作业等方面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强化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三是加大科技条件与平台建设力度,积极支持海洋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国家实验室以及4000米深水技术实验基地的建设。

  蓝色经济大有可为

  记者:从2003年国务院发布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开始,我国在发展海洋高新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刘燕华: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并将其运用于推进发展“蓝色经济”,对增强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也确实大有可为。几年来,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的海洋技术研发队伍与基础,初步建立了较完善的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海洋科技成果。

  首先是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研发方面,我国已经取得重要突破,初步建立起了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自主研究和发展了一批海洋动力环境、海洋污染与水质、海洋生态环境长期实时监测仪器和系统,形成了海洋动力环境要素遥感应用模块,大型浮标、高频地波雷达和声学监测等一批高技术产品实现产业化应用;通过长江口及上海市沿海海域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和渤海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等示范研究,初步形成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监测的技术能力,提升了海洋环境预测预报的业务化能力。深海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技术研发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其次是在近浅海油气开发技术方面我国已形成体系,海洋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取得长足进展。突破了近海油气勘探、开发、工程和安全等四大领域的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了ELLIS测井系统、新型油气开发平台、浮式生产储油系统、水下管线检测与维修系统等一批重大装备并投入使用,突破了旋转导向钻井、钻井中途测试等前沿技术,基本形成了我国自主的近浅海油气开发技术体系。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取得重要进展,突破了海底地震仪、高精度地震采集与处理等深海油气勘探技术,建成了可模拟4000米水深的海洋工程试验基地,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已进入制造阶段。通过对外合作成功开发了南海水深310米的流花11-1油田和水深333米的陆丰22-1油田,成为边际油田开发的典范。初步形成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技术系列,并在南海北部海域成功钻探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

  第三,我国已成功研制了一批大洋矿产资源勘查技术装备,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自主研制了深海彩色数字摄像系统、多次取芯富钴结壳潜钻、6000米海底有缆观测与采样系统、深海热液与沉积物保真采样系统和超宽频海底剖面仪等一批勘查装备并投入使用;研制成功测深侧扫声呐等一批声学装备,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研制取得重要进展;研制了一系列深海运载技术装备,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已进入海试阶段。

  此外,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我国也已跻身世界前列。海洋生物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重点发展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遗传工程、生化工程、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关键技术,海水养殖种子工程、海洋药物、功能基因、微生物、生物制品等技术研究都已基本走在国际前列,海水增养殖和生物制品等一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全面提升了海洋生物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整体水平。我国也已经初步形成了海水资源利用技术体系,海水淡化技术与装备大型化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已形成年产万吨级膜法和蒸馏法海水淡化装备的设计、制造与安装能力;海水循环冷却和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取得突破并投入运用;海水提钾、溴和镁等技术已进入工业化试验阶段,初步构建起海水直接利用—淡化—化学资源利用的产业技术链体系。

  高新技术迎难而上

  记者:成就是可喜的,但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不容忽视。您认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中具体在哪些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刘燕华:确实,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前期战略研究统计,我国海洋高新技术与国外先进国家至少存在15年的差距。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海洋科技研究起步晚,核心技术差距大,我国的近浅海技术体系有待进一步深化与完善,深海技术刚刚起步,急待大力发展,海洋科学研究与海洋高新技术发展“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二是海洋科研技术装备比较落后,海洋基础数据的长期积累与共享不足,海洋调查船公管共用的机制尚未建立,没有面向深海的研发与公共试验平台;三是军民兼用的海洋环境保障业务体系尚未建立,缺乏“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海洋环境研究体制;四是海洋高技术产业还十分弱小,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技术创新体系有待构建。

  因此,我国海洋高新技术发展还任重道远,急需采取有力措施,迎难赶上,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更有力的科技保障,这已成为海洋科技界的共识与强烈愿望。

  记者:在推进海洋高新技术又好又快稳步发展方面,科技部还将采取哪些切实有效的措施?

  刘燕华:对于推进海洋高新技术发展,鼓励和扶持蓝色经济等方面,党中央、国务院早有明确指示,要求把发展海洋经济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面对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对海洋科技的重大需求,为进一步推动海洋高新技术发展,推动海洋产业向蓝色经济时代迈进,科技部将重点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第一,进一步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大力推进海洋技术创新,继续加强与完善近浅海海洋技术体系,大力发展深海高新技术,推动我国海洋技术从近浅海向深远海的战略转移。未来10年,我国海洋技术的发展重点是:发展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发展深海油气等海底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发展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发展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等。为全面推动深海高新技术发展,科技部制定了《国家深海高新技术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了未来10年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重点,明确了至2020年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和全面部署方案。

  第二,针对海洋技术特点,强化体制与机制创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海洋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中小型海洋科技企业,发挥企业在海洋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海洋知识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力量布局,构建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发挥高等院校的基础与生力军作用;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海洋技术创新与发展机制,促进民用科技和军用科技的紧密结合与有效互动。

  第三,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海洋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为推动海洋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产业化,国家海洋局和科技部联合制定并发布了《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提出了未来8年的战略目标与重点任务。

  这些措施势必会有效地推动海洋科技产业的不断壮大,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而促进我国的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之取得更大突破。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