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12小时轻松变衣料
我科学家创建“绿色”溶剂低温溶解新技术
本报讯 (记者刘志伟通讯员张全友)武汉大学张俐娜教授课题组,采用最普通和经济的氢氧化钠和尿素水溶液作为纤维素溶剂,预冷到-12℃后实现了2—5分钟内迅速溶解纤维素,制备出透明的纤维素溶液,再由此生产出新型再生纤维素丝,整个生产周期仅12小时。这种新型低温溶解技术不仅突破了传统加热的方法,而且无挥发物产生,废液容易回收,尿素可循环使用。3月29日,张俐娜凭借这一成果获得2011年安塞姆·佩恩奖,她也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人。该奖是国际纤维素与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最高奖。
人造纤维是纺织行业的重要原材料,在采用生物质生产纤维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原材料纤维素溶解。传统方法采用高温溶解,将纤维素先后放入氢氧化钠和二硫化碳溶液里加热处理,十几个小时才能溶解,整个纤维生产周期在一周左右,而且二硫化碳是高污染原料,难以回收。
张俐娜团队建立了低温下大分子与溶剂自组装形成新的氢键配导体致溶解的新机理,研究出一批基于生物质的新功能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弄清了它们的微观结构对材料宏观性能和功能的影响,并已初步实现低温溶解纤维素纺丝的“绿色”工业化试验。
安塞姆·佩恩奖评委认为,张俐娜创建的“绿色”溶剂低温溶解的新理论和技术是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重大突破。
张俐娜长期致力于生物质资源天然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她带领团队,通过高分子物理方法和绿色新技术,将农业废弃物,如棉短绒、蔗渣、虾壳、蟹壳、豆渣等,转变为有实用价值的新材料。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