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活动信息 >> 公益之窗 >> 正文

中国需要志愿精神(图)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解放军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20
中国需要志愿精神(图)
  6月14日,在河北石家庄人民广场,一些青年志愿者在进行献血前的检查。 新华社发

  奥运志愿者、无偿献血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社区服务志愿者……今天,志愿者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这个问题的解决最终要依靠志愿者”

  本月14日是第二个“世界献血者日”,各地纷纷举办纪念活动,我国卫生部也在这一天宣布:我国血液供应基本实现了由有偿献血向无偿献血的平稳过渡。

  对此,专家高度评价:献血从“有偿”到“无偿”,意味着从“隐患”走向“安全”。

  我国《献血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但遗憾的是,《献血法》1998年10月1日实施以来,我国临床用血的健康安全问题并没有很快解决,血库告急之声也不时传来。

  问题就出在“计划无偿献血”这一环节。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计划无偿献血被业内人士比作“双刃剑”:一方面可以缓解临床用血之急,另一方面又对自愿无偿献血造成冲击。以某事业单位为例,为了完成“献血指标”,职工献血后可以得到3000元左右的补贴以及半个月的休假。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献血有价”,于是很多“血头”、“血霸”就乘机买卖“献血指标”,组织“专人”献血。结果可想而知!

  “这个问题的解决最终要依靠志愿者。”卫生部医政司有关负责人认为,只有建立一支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才能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充足。

  不仅在献血方面志愿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等诸多领域,都离不开志愿者的参与。

  不久前,规模空前的北京奥运志愿者项目正式启动。据估算,这届奥运会的核心志愿者将达10万人。北京体育大学的一位教授说:“没有这10万人,很难想像2008年奥运会怎样进行。”赶来参加启动仪式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得很“有力”:“志愿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

  “国人对志愿活动有了更多认识”

  “北京奥运志愿者的待遇应该不错吧?”有人可能会好奇地问。

  得到的回答却是:“物质待遇”很低。按照惯例,组委会不会为志愿者的劳动付钱。他们得到的仅仅是组委会为他们每人提供的一套制服、每天一顿工作餐和上下班时免费的公共交通。

  “当个奥运志愿者,总可以免费观看比赛吧?”有人可能会这样想。

  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有关官员的回答,给我们描述的却是另一种情景。能进入比赛场馆的志愿者只是少数,可能忙得无暇欣赏比赛。更多的志愿者只是在场馆外面从事一些引导、维护的工作,并且绝大多数志愿者至少连续工作10天,每天至少8小时。

  虽然做一名北京奥运志愿者很苦很累,但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看,报名的人会很多,应征竞争也将很激烈。究其原因,还是罗格说得好:“成为奥运志愿者将丰富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难忘经历。”

  “无论奥运会志愿者还是社区志愿者,他们都体现了志愿精神:一种不为报酬而自愿参与推动社会进步和社区发展的精神。”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福利研究中心主任丁元竹教授认为,“我国越来越多的公民参加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这反映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也说明国人对志愿活动有了更多认识。”

  记者在北京高校的随机采访,印证了丁元竹教授的观点。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绝大部分同学都参加过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他们把“志愿者”视为神圣称呼,觉得拥有它就意味着比别人多了一份承诺。该校03级学生郑燕玉感触颇多:通过志愿者这样一个平台来帮助他人不仅是我们自身所持道德认识的驱动,也是我们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一个方式,因为在给予别人帮助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获得了别人的尊重和认同,这种心灵的满足是我们做其他事情所不能得到的。

  在对自愿无偿献血者的采访中,记者听到比较多的一句话是,适量献血对身体不但无害反而有益,何乐而不为?

  同样打动我们的还有一些眼角膜捐献志愿者的话:捐献一个角膜,这世界上就少一个失明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一些眼角膜捐献志愿者在弥留之际还欣慰地说,我虽然将离开人世,但我的眼睛仍将关注这个世界!

  志愿服务逐步与国际做法“接轨”

  两件与志愿服务有关的事情,让记者听后感到不安。

  一件事说的是,一位老父亲动员自己的女儿志愿捐献角膜,女儿接纳了父亲的建议并在捐献申请书上签字,但让这位老父亲伤心的是,女儿去世后,他却怎么也联系不上受捐医院的有关人员。这位老父亲心急如焚,因为人死亡6小时后,角膜不取出就坏死了。

  另一件事是一位中国女作家在美国的切身经历。她多日忙于写作无暇收拾房间,听说社区里设有提供各种服务的志愿者,一个电话打过去,不一会儿,门铃响了。打开门,一位风度翩翩的50多岁的男人站在面前。几个小时过去,男人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女作家跑到社区去感谢,被告知:上门打扫房间的是本市市长!

  带着听来的第一件事,记者电话采访了北京的一家医院。医院的答复让人欣慰,他们医院不会也不允许发生这样的“事故”。

  记者把中国女作家的美国经历向有关专家求证:“美国的志愿服务真的有这么好?”专家的回答很平淡:这也不算什么稀奇事。我国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发展迅猛,并逐步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例如,注册志愿者制度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志愿服务事业的通行做法。中国志愿者协会于2001年3月5日推出注册志愿者制度。本月4日,海南省1200名志愿者集体宣誓成为海南省首批注册志愿者,其中的一位志愿者就是省委书记汪啸风。

  据丁元竹介绍,我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1979年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共15人来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方面的服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号召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天津和平区新兴街就是早期开展社区服务的典型,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社区志愿者协会。90年代初,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如今,中国青年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成为最大的两支志愿者队伍。据有关机构统计,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人数有1500万~2000万;民政部门下属的一些社区服务中心里的志愿者,公布的最新数据是375万~400万。

  我国还有一些民间组织,譬如自然之友、绿家园之类,志愿者总人数有1万多。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实际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很多人并没有“加入组织”。

  培育志愿精神应“从娃娃抓起”

  “相对于先进国家志愿服务人数占总人口比例的40%以上、完善的志愿服务法律制度等,我国在志愿服务人数占总人口比例、志愿服务的领域、志愿服务的制度等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海南大学图书馆馆长、社会学家詹长智这一观点引起很多业内人士的共鸣。

  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我国国力稳步提升,群众的公民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志愿活动走向兴盛。这一发展变化,反映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参与志愿行动。

  如何有效地激励全社会的参与,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必须直面这样一个现实:在现阶段,还有不少人对于志愿者的了解不广泛、不深刻,也缺乏对志愿者活动的认可制度。比如,在很多人的眼里,志愿服务是“学雷锋、做好事”的单纯奉献行为。对此,丁元竹教授认为,志愿服务同时会给志愿者自身带来意义非凡的回报,有过志愿者经历的人,将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更有爱心,更有社会责任感,而且在社交能力上也更具优势。因此,在国际通行的概念里,志愿服务是一种既利人又利己的公益行为。

  很多专家都认为,培育志愿精神要“从娃娃抓起”。

  据专家介绍,按照国外惯例,18岁及以上的志愿者才被正式统计,不过现在不少国家也统计14岁以上的志愿者。其实,做志愿者不分年龄,美国六七岁的孩子已经在社区服务。

  “孩子适量参加志愿活动,益处很多,例如,能改变他们的一些性格障碍,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等等。”丁元竹教授说,从小培育孩子的志愿精神,将让他们受益终生。(来源:解放军报第10版)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