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北 >> 北京 >> 正文

仰望北京最美的蓝天

Eedu.org.cn 作者:陆敏 徐文营    资讯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5

  即将过去的“十一五”,如同一幅壮丽的画卷,展现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和巨大进步。在目送“十一五”、喜迎“十二五”之际,我们从这幅画卷中选取了一些亮丽的场景,以普通百姓的视角请建设者、参与者、见证者共同讲述自己的故事,以期透过他们的讲述给读者呈现一个生动的“十一五”、辉煌的“十一五”。

  蓝天情结

  “我现在每天早起就看天气预报,一有蓝天,就能去放风筝了!”

  家住东城区的小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每次出门拍照前,他都会看一看窗外的天空。“天空的色彩是照片中的重要元素,没有了蓝天的衬托,所有的景物都黯然失色。”小翟说。

  湛蓝的天空,是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美丽风景。

  北京的市民对蓝天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天气好可以出去遛遛弯儿,活动活动筋骨,如果天气不好,就不乐意出门。”家住北京市朝阳区晨光家园的王阿姨告诉记者,“这些年,北京的蓝天越来越多了,有空就想出外溜达溜达。”

  10多年前,北京市的空气质量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冬天开始供暖了,到处是冒着黑烟的烟囱,空气里满是煤烟味,天空灰蒙蒙的。而现在不同了,居民小区里都实行了‘煤改气’。”王阿姨说,“虽然‘煤改气’之后,供暖费增加了一点儿,但北京的蓝天又回来了,值!”

  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10月31日,北京市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已累计达到了246天,占全年天数的80.9%,比10年前多了160多天!

  在颐和园十七孔桥的东侧,一群放风筝的人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橙色的金鱼、灰色的燕子、彩色的蝴蝶……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风筝在天空中尽情飞舞。

  “蓝天能把彩色的风筝衬得特别漂亮。”67岁的章从玉自打退休后就迷上了放风筝。“你看,那只红色的八爪鱼就是我放的。”顺着章大爷手指的方向,记者找到了那只正在天空中“遨游”的“八爪鱼”。

  “你可别小看了放风筝,这里头的学问大着呢。你得先找个风口,注意风的来向和风力大小,像今天这三四级的南风,特别适合放风筝。”章大爷一边用手不时扯一下风筝线,一边对记者介绍着,“就拿这个‘八爪鱼’风筝来说吧,足有2米宽、5米长,一般新手可放不上去。”

  放风筝给章大爷的老年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可以交朋友,可以放松心情,远看蓝天白云,近观湖光山色,心情特别舒畅!”章大爷说,“我现在每天早起就看天气预报,一有蓝天,就能去放风筝了!”

  蓝天多了,放风筝的人也多了起来。公园里、空地上,甚至城区二环边的绿地,都成为了市民们放风筝的好去处,各式各样的风筝点缀着北京的天空。

  蓝天下,草地上,有人在休息,有人在锻炼,有人在放风筝,孩子们在奔跑、游戏……蓝天与城市中的人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图画。

  湛蓝的天空

  灿烂的阳光

  徐立京

  “十一五”美丽的画卷上,一定有奥运北京那湛蓝澄澈的天空!

  奥运会期间,北京实现了“蓝天大满贯”,空气质量全部达标,其中有13个一级天,比例高达54%,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夏季单月“一级蓝天”纪录,兑现了关于奥运空气质量保障的全部承诺。

  北京的蓝天,因为迎接奥运的到来而逐年递增,却并未因为奥运的结束而就此止步。

  北京的蓝天,画出了一条令人欣喜的增长曲线:

  2005年,北京的“蓝天”数量为234天;进入“十一五”后,2006年为241天,2007年为246天,2008年为274天,2009年12月31日,北京在灿烂的阳光里收获了全年第285个蓝天,比“奥运年”多出11天。2010年空气质量达标目标为266天,为12年来最高目标,却仍然不是最后的顶点―――北京市环保局表示,“蓝天”目标将继续保持递增趋势,到2020年,拟达到全年总天数的85%,即超过310天。

  “找回”蓝天、“留住”蓝天、“增加”蓝天,既是北京为了回报世界对一个奥运城市的期许,也是北京为了满足城乡居民拥有一个宜居城市的期盼。

  蓝天一年一年地增多,不仅是北京奥运留下的绿色遗产,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成果,是让市民享有蓝天碧水的民生福祉。

  北京空气质量改善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奥运期间保障措施的延续效益,更得益于多年来坚持不懈实施污染减排措施产生的环境效应。

  在这里,“蓝天”成为一种绿色发展的象征、一种生态建设的指标,奥运北京成为一个环境治理的代表、一个节能减排的典范。5年间,生态文明之风劲吹神州大地。为了“蓝天”、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全社会付出了艰苦卓绝而又富有成效的努力,成为“十一五”期间一道动人的风景线。

  正是在这5年间,为首都经济做出过巨大历史贡献的首钢搬迁;正是在这5年间,夏季公共建筑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的“控温令”,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限塑令”,得以在全国推行;正是在这5年间,环保部门“区域限批”这一行政惩罚手段首次启用;正是在这5年间,“每月少开一天车”、将普通灯泡换成节能灯的绿色生活方式,得到广泛提倡和响应;正是在这5年间,我们国家对全世界公开承诺减排指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十一五”的中国大地上,低碳经济蓬勃兴起,环保生活成为时尚,一个个愿景变成现实,绿色发展,前景广阔。

  环保“加减法”

  “我们多做一些工作,城市就少一点污染,市民就多一分健康。”

  “我们的工作效率必须赶上城市发展变化的速度。要保护好环境,工作就得落在实处!”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说,“我们多做一些工作,城市就少一点污染,市民就多一分健康。”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把蓝天还给市民,兑现申办奥运时的承诺,建设一个“绿色北京”,北京市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下大力气抓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要治理大气污染必须抓4个方面的工作。”杜少中告诉记者,“一是工业污染治理,二是燃煤污染控制,三是机动车污染治理,四是扬尘污染管控。”

  为了治理大气污染,北京市搬走了重污染大户―――首钢。同时,180多家污染企业搬迁、停产、转产,149家黏土砖厂等企业关停。对国华、华能、高井、京能4大燃煤电厂完成高效脱硫、除尘、脱氮治理,污染控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燃煤污染防治2007年底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在全市找不到一台20吨以下的燃煤锅炉!”杜少中笑着说。北京市提前达到“十一五”期间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成功实现了化学需氧量减排16.6%、二氧化硫减排40%。

  为控制机动车污染,北京市陆续淘汰了20多万辆高污染、高排放的黄标车,累计更新淘汰了5万多辆出租车、1万多辆老旧公交车。“这相当于300万至400万辆新车的排放量。”杜少中心里有一本减排账,“2008年在全市推行机动车排放国Ⅳ标准,又使得机动车污染减排了30%左右。”

  最近几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根据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11月7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63.4万辆。机动车主要污染物是颗粒物,构成复杂,由于是低空排放,对人的影响最直接,机动车污染治理形势非常严峻。

  2007年,杜少中开始分管机动车污染治理工作。“当时,感觉压力特别大”,杜少中说,在一些民间环保组织的启发下,北京市环保局牵头组织了“每月少开一天车”,提倡市民“绿色出行”等活动。2008年,在北京市环保局的推动下,北京市率先执行机动车国Ⅳ标准的排放。

  “每月少开一天车,以300万辆机动车计算,一年就能减排4.4万吨污染物。这个活动如果能够实实在在地推广开来,是很有意义的。”杜少中打定主意,从自己做起,专门买了一辆折叠自行车,每月有一天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骑车回家。

  今年9月初,杜少中受邀参加在天津举办的一个汽车企业年会。“请环保部门的人员来参加汽车企业年会,这在以前几乎是没有的。”他感受到企业的环保观念在逐渐转变,“现在,公众对汽车尾气的排放有要求,环保的门槛越来越高,汽车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注意减排问题。”

  经过杜少中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与机动车排放有关的污染物浓度近几年都实现了稳中有降。

  治理和防控环境污染,对于北京市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兑现申办奥运会时的承诺,更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需要,也是将北京建设成为现代化“世界城市”的需要。

  北京市加大了环保投入的力度。比如,大力建设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目前该中心有员工141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0人,具备包括气、水、土壤、生物、噪声、震动等环境要素在内的126项监测能力;同时,在全市建立了27个全封闭、全自动的环境监测子站,覆盖所有区县,能即时发回各种监测数据,再经计算机自动处理,可以监测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长期变化趋势。

  监测中心副主任兰平在电脑上给记者演示了“CEMS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只需轻点鼠标,系统就能实现对北京市主要的排污企业的在线监测。所有数据一目了然,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兰平说。

  一方面减少污染源,一方面加大科技与管理的资金投入,环保工作的“加减法”为更多地出现蓝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付出与坚守

  “每一个蓝天都来之不易,都有许多人在付出和坚守。”

  成立于1974年的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是全国第一家专业化的环境监测机构,也是国家环境监测一级站。

  50多岁的兰平每天早上都是7点多到单位,下午6点多才离开,有时遇到突发事件,下班的时间更晚。兰平说,这一习惯是从备战奥运开始形成的。

  “备战奥运的时候,为了完成减排任务,我们一个厂一个厂地盯,还经常组织晚上的突击检查。每天都跟打仗一样,紧绷着神经。虽然工作辛苦,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而且检查大多是在下班之后,大家没有一个人提出要加班工资。”兰平说,在关键的时候,他们部门的每一个人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20多个人,半年时间,没有一个人请过一次假。”

  兰平记得,在奥运会开幕后的第二天,北京出现了一个湛蓝的天空,“蓝得透亮透亮的,有种一直透到人心里去的感觉。看到了这样的蓝天,所有的人都感觉很激动。”

  “每一个蓝天都来之不易,都有许多人在付出和坚守。”兰平说。

  62岁的刘翠琴阿姨是一位小学退休教师,每个周末,她和老伴都会去香山义务捡垃圾。出门时,她总会背一张小板凳。“累了我们就歇一歇。”刘阿姨冲着记者笑了笑,麻利地撑开一个塑料袋,将捡来的垃圾放进去。“如果游人随手丢垃圾,香山就不美了。”

  站在香山的高处极目远眺,北京城区在蓝天白云之下一览无余。刘阿姨指着远处对记者大声说,“看!景色多美!东边最高的是中关村的鼎好大厦,再远一点的是国贸大厦。”满头银发的她兴奋得像个孩子。

  今年6月,主题为“携手,共建绿色北京”的“首都环保志愿者”启动仪式在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中心举行。

  宣传中心的翟晓晖告诉记者,首都环保志愿者服务领域包括环境教育、环境科普、环境监督、公益活动和环保实践5个方面,首批招募的100名志愿者,将参加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环保展区解说、“低碳生活进社区”宣传、“自然与生命的瞬间”环保摄影比赛组织工作、“京港青年交流营”和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周等活动。

  在这次启动仪式上,寓意为“用责任、奉献、热情、智慧守卫家园”的首都环保志愿者标识,成为北京环保志愿服务领域首个正式发布的标识。标识以橙、蓝、绿、红4种颜色为底色,搭配天坛、长城、水立方、国家大剧院4个造型元素,并在上面印下了首都环保志愿者的手印,代表志愿者对首都环境的美好期盼,以及携手环保行动的坚定决心。

  普通市民广泛参与环保活动,对推进首都环境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启动首都环保志愿者活动,有利于发挥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的特点,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翟晓晖说。

  杜少中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他说,环保已经成了他的终身职业,“环保工作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自己。我们一直在进步,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图2: 市民们在湿地公园驾船畅游。 (本版图片由赵 晶摄)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