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生物农业环保行启动 太湖养菱角净化水质
4月湖内下种,8月开始采摘菱角直至10月份。不仅可上市售卖,菱叶和根茎还可以作为饲料或制成有机肥……更重要的一点,在这些种植菱角的水域,水质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有些地方达到了清澈见底的程度。9月2日上午,由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主办的“生物农业科技净水环保行”活动在无锡启动,将利用3个月的时间,在全省多个城市推广无锡这种利用种植原生态植物治理太湖水取得的技术成果,传播“湖泊原生态修复”理念。
让菱角吃出“当年的味道”
菱角,是太湖最早的原生态植物之一,不过,由于污染以及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无锡的太湖菱角产量越来越少,20多年前几近绝迹。3年前,无锡一家民营公司开始在太湖水域尝试种植菱角来净化水质,一开始,该公司在无锡内湖蠡湖进行了50亩水域的实验性菱角种植。无锡市本源水生态修复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钱旭东介绍说,公司最早在蠡湖渤公岛种植菱角后,水体透明度由0.05米提高到1.5米,围栏内水体清澈——这些指标都显示在苏州科技学院的监测报告上。此外,去年菱角的平均亩产在300斤左右,而且经过严格检测,这些菱角完全符合食用标准。钱旭东免费送了些菱角给敬老院,不少老人称就是“当年的味道”。
“湖泊原生态修复”获支持
目前,这家公司已在无锡的渤公岛、中犊山、马山等太湖水域种植了1000亩菱角。钱旭东告诉记者,在菱角种植中,占投资比例最高的是打造围栏,此前蠡湖的围栏和如今中犊山和管社山太湖水域的围栏,就用了近100万元的资金。此外包括购买菱种、雇佣工人等日常开销,平均下来,每亩菱角的投入在2000元左右,而按每亩能产出菱角300斤,每斤按4元售卖计算,那么仅每亩投入的费用就要亏损800元左右,1000亩就是80万元,还不算此前一次性投入近百万元的围栏费用。目前,资金紧缺是他面临的最大困难。不过,好在此前在蠡湖种植菱角项目的成效,已经得到江苏省相关部门的重视。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研究员、农业环境监测与保护站站长管永祥表示,应该支持民营企业的这种积极性,不过最主要的还是要看成效。
“太湖美”已经重现无锡
在9月2日的活动现场,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李俊超十分肯定无锡养菱治太的做法和成效。李俊超介绍,2007年以来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牵头开展了太湖种养水生植物净化水质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与相关技术研究,通过几年的实践下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利用种植菱角、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大大化解了太湖水体长期以来富营养化超标的矛盾。对于在太湖水域种植菱角来净化水质的做法,李俊超认为,红菱是太湖传统原生态水生植物,营养成分丰富,用途广泛,不仅具有较高经济价值,而且对富营养水体具有较强的净化作用。这几年的监测数据表明,项目区红菱的覆盖率达90%以上,种养区内湖水水透明度达1米左右。与外湖相比,红菱种植区内总氮从3.77mg/L降至1.43mg/L,降幅为62.1%。试验结果显示,这对解决太湖水体富营养问题,抑制蓝藻生长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钱旭东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把“菱角治水”的方法申请了发明专利。“我想通过无锡产的太湖菱角告诉大家,‘太湖美’已经重现无锡。”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