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调水调沙吸引东方白鹳河口湿地安家
7月5日,记者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自2002年调水调沙以来,河口湿地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并逐步实现了生态恢复和良性维持,吸引了对湿地环境要求苛刻、对湿地变化反映敏感的指示物种——东方白鹳在此安家落户,从候鸟变为留鸟。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鸟类迁徙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栖息地、繁殖地。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核心区面积约15万公顷。保护区先后被批准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湿地国际亚太组织“东亚——澳洲涉禽保护区网络”及“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被国家列为湿地、水域生态系统16处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保护地点之一,并于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
据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孙继续介绍,黄河口湿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向海洋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受海洋动力和黄河输水输沙能力的双重影响。黄河调水调沙为湿地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淡水和泥沙资源,淡水湿地面积不断增加,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序演替,保证了湿地可持续发展,使河口三角洲湿地重焕生机。
自2002年黄河调水调沙以来,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为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鸟类的种类、数量明显增加。据统计,该保护区2000年共有鸟类28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二级41种,数量约400万只;2009年,保护区鸟类达到29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二级49种,数量已达600万只。
孙继续说,东方白鹳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濒危鸟种,对环境具有较强的指示作用,数量稀少,全球不到3000只。2002年以前,东方白鹳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没有繁殖记录,2003年有一对开始在此繁殖,其后繁殖种群数量逐年增加,至2010年已有28对在此筑巢繁殖,23对繁殖成功,孵化雏鸟65只。目前,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我国东方白鹳重要的繁殖地,东方白鹳已由过去的候鸟变为留鸟。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