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灭绝比形成快百万倍
1000,1000000,这看似枯燥的两个阿拉伯数字,如果放在林业保护研究领域,就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省林业局副局长亓文辉在全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会上曾说:“由于森林、湿地的大量减少和其他因素,现在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
这样的数据远远不局限于专业领域,正在消亡的加速度冲击着我们的心灵,正如那一则公益广告语:“每4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每2秒钟,一块标准足球场大小的森林就会从地球上消失……”本版撰稿 记者 张雯雯
一个物种灭绝
可影响30种生物
专家推算:
一个物种灭绝
可影响30种生物
“有许多物种在人类还未认识之前,就携带着它们特有的基因从地球上消失了。”省林木种质资源中心李文清主任说,物种的灭绝不仅意味着一个物种的消失,更重要的是物种所携带的遗传物质也随之永远消失,并且因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关联性,一个物种的灭绝往往会导致其它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直接威胁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稳定。
看到记者似懂非懂,李主任又说:“在初中生物课上,大家都学过生物链的相关知识。众所周知,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而人类处在生物链的最高级,动植物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关键。因此,植物是基础,如果这些物种都灭绝了,那动物没有食物也会随之灭绝,继而人类也最终会在自然界中消失。因此,林木种质资源是物种基因的 主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地球免疫系统”
已千疮百孔
物种现状:
“地球免疫系统”
已千疮百孔
省林木种质资源中心李文清主任向记者介绍,生物地理学家把生物多样性喻为“地球的免疫系统。”大家都知道,人体的免疫系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随着现代医术的快速发展,人体的大部分器官出现问题都可以更换,但如果免疫系统出现问题,人类至今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我们现在所说的保护林木种质资源,主要是保护其遗传基因,保存生物多样性。可能有时大家会觉得很多树木被砍伐甚是可惜,但只要它的基因被保留下来,这个物种就不会灭绝,但如果某个物种在我们发现时已经很少,又没有加以保护,那物种灭绝后就会影响生态平衡。由于之前人们的保护意识淡薄,物种的灭绝速度在加剧,现在,‘地球免疫系统’已千疮百孔,是到了该给它‘打针吃药’的时候了。”李文清对记者说。
给每样种质资源
做基因“备份”
调查手段:
给每样种质资源
做基因“备份”
当灭绝物种达到一定数量时,必将导致区域性生态系统的崩溃,进而危及全国、全球生态系统。因此,这次在全省开展的种质资源调查,会在前期对植物数量及品种进行摸底后,建立全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给每种林木种质资源都建信息档案,供科研人员研究新项目、选育新品种时共享。
李文清说:“目前保护种质资源有三种方法,原地保护、异地保护和设施保护。某一树种和单纯的划定原地保护区相比,后两种办法就是利用科技手段为每种植物种质做基因‘备份’。”
“行家”太少
人手稀缺
面临困境:
“行家”太少
人手稀缺
开展如此大规模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也十分巨大。据李文清粗略估算,从事本次调查的科研人员将近2000人。但即使如此,对于本次调查来说,还是人手稀缺,“行家”太少。“我省许多高校从事林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并不少,但专项从事种质资源研究的专家并不多。而能准确识别各类珍稀濒危物种的人就更少了,而且他们平时在高校教学任务繁重,只能利用寒暑假期进山进行调查,调查任务十分艰巨。”
另外,野外调查大都要到深山远林中去,因为这些地方正是林木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是我们调查的重点区域。这些地方地形复杂,山高坡陡,路滑难走,并且虫蛇较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八大山系处处有“宝”
我省泰山、崂山、昆嵛山、蒙山、鲁山、徂徕山、五莲山、抱犊崮等八大山系,不但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更是天然植物园。用李文清主任的话说:“这些山中处处有‘宝贝’,可能游客在爬山时只会对外观秀丽的各种树木花草感兴趣,多看两眼,拍照留念,但如果是我们考查队员进山,恨不得连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因为山路边、峭壁旁,到处都有我们需要采集的植物标本。或许在歪脖子的松柏下,就有山东特有树种的身影。
为此,历时近3年的全省第一次系统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也将在这些地方打响第一枪。”
省林业局副局长亓文辉告诉记者,本次调查分面上调查和专项调查两部分。从我省林木资源分布情况看,鲁东及鲁中南地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是本次调查的重点区位。从树种方面来看,我省特有树种、珍稀濒危树种是调查的重点。调查的内容包括外业调查,内业整理,数据统计,动态分析,文字材料,图片资料,采集标本,GPS定位,了解品种来源,弄清林木目前生长状况,预测以后的发展趋势。
珍稀濒危咋界定?
省林木种质资源中心李文清主任向记者介绍,珍稀濒危树种资源是林木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野外保有数量很少或极少、野外分布区域狭窄、分布点少甚至只有一处。由于其分布地域狭窄,长期受到外界因素胁迫干扰,呈现出种群退化和个体数量持续减少,种群和个体数量都极少,已经低于稳定存活的界限,对木本植物来说,一般认为野外种群稳定存活界限为5000株,其距灭绝仅一步之遥。据调查,当前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濒危程度令人惊心,在国家林业局重点关注的120种野生植物中,野外株数在10株以下的有9种,野外株数10-99株的有30种,野外株数100-999株的有47种,野外株数1000-9999株的有32种,野外株数>1万株的有2种。
不识“夫妻树” 好心帮倒忙
很多喜欢养花养草的人都知道,每样植物都有自己的脾气秉性,如果强行将两种相克的植物放在一起,植物肯定很难成活,相反,像银杏、松柏等植物,很多地方都有“夫妻树”,如果其中一棵被挪走,不久后另一颗也会枯死。因此,人们倘若想保护这些古树名木,必须首先号清它们的脉络,否则,有时好心也容易办错事。
说到这里,李文清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他表示,在青岛长门岩岛上,生长有许多我省珍贵树种崂山耐冬,和它伴生生长的树种有大叶胡颓子。由于大叶胡颓子是灌木,生长的比较好,它的枝叶把崂山耐冬给遮挡住了。岛上的居民看到后,认为这样会影响崂山耐冬的生长,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大叶胡颓子的枝叶都给剪掉了。但没想到,没过多久,崂山耐冬的生长受到很大影响,有的还死掉了。
“其实,我省是山茶的分布北界,崂山耐冬是山茶的一种,喜阴湿生长环境,繁茂的大叶胡颓子的枝叶为崂山耐冬遮挡阳光,创造良好的生长小环境,避免强烈的日照灼伤。但岛上居民把大叶胡颓子修剪或砍伐后,改变了其生长环境,影响了崂山耐冬的良好生长,乃至生存。其实,岛上的居民是好心,想让崂山耐冬见见阳光,但由于不了解植被的生长习性,好心保护反倒帮了倒忙。”李文清说。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