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东 >> 山东 >> 正文

区域组织搭平台 节能减排多“新意”

Eedu.org.cn 作者:王敏 刘靖    资讯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26

  本报记者 王 敏

  通讯员 刘 靖

  日前,“节能减排环渤海行之山东”大型活动暨潍坊工业余热利用和可再生能源供暖专项研讨会在山东潍坊举办。来自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潍坊经信委相关领导,环渤海节能减排促进会及潍坊企业代表近100人参会。本次会议就地热资源开采与应用及工业余热等相关技术进行了技术展示和研讨。

  环渤海地区勇担节能减排大任

  会后,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办公室主任、天津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副主任孙虎军。

  孙虎军在谈到环渤海地区开展“节能减排山东行”活动意义时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在持续多年保持高速度增长的同时,一些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部分地区面临的严峻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使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成为当务之急。环渤海区域作为我国三大优化开发区域之一,作为拉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节能减排方面将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从技术、资金、模式等多方面对环渤海各地区节能减排工作也提出新的挑战。因此,这次“环渤海节能减排山东行”系列活动的举办,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据了解,近年来,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全社会都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出台了一系列包括价格、税收、财政等政策措施在内的经济、法律举措,乃至出台了必要的行政手段,不仅减缓了能源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的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重要贡献,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创新推动合作走向深入

  在孙虎军看来,此次“节能减排山东行”在活动模式上有所创新。重点表现为采取了“通过区域合作组织搭建平台,省市政府支持引导,以企业为合作主体”的运作模式。环渤海节能减排促进会是在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区域性行业合作组织。立足天津,服务环渤海41家成员城市,以推动区域节能减排工作为职责,成立以来已先后与各地签署了一系列的战略合作协议,为相关区域设计整体节能减排方案,在环渤海区域内已完成多个有代表性的节能减排项目。

  作为环渤海区域地方政府间的区域性合作组织,市长联席会致力于构建多元化、多主体、多层次的区域合作体系,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推动各个领域、多种形式的区域交流与合作,对各个行业、各类企业和各种民间社团组织开展跨区域合作始终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在环渤海地区先后推动、组织成立了人才、金融、信息、媒体、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房地产、节能减排、旅游和医院管理等18家区域专业合作组织,有效整合了区域资源,推动了区域合作向各个专业领域深入开展。

  去年5月份,在天津召开的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第十五次市长会议上,41家环渤海成员市的市领导共同签署了《加强环渤海区域合作的天津共识》。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攻方向,按照共识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要求,各成员市陆续出台相应举措,各相关主管部门和企业、社会组织积极行动,通过加强提效降耗、节能减排等途径,努力实现转型升级,为实现环渤海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了更好地务实推进环渤海区域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联合山东的部分成员市共同倡导开展了本次“环渤海节能减排山东行”大型活动。

  据介绍,此次活动充分发挥了企业为主体和高校科研参与的作用。比如,金大地新能源集团作为环渤海节能减排促进会的会长单位在活动具体组织和承办过程中开展了大量走访、调研工作,多家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也给予活动以技术方面的支持。此次活动力求从技术、资金、模式、专家、成就等多方面着手,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提供一站式的节能减排解决方案。

  孙虎军在展望今后的减排工作时指出,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引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努力使节能减排工作成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推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