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牧民谈心愿:保护湿地生态让邻居也受益
青海湖牧民南加的五个心愿
民间环境保护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信托”。被称之为环保人士的参与者们,为某个生灵而拼出自身的血汗,而被称之为“资助者”的社会公众,也都怀着美好的心愿把自身的能量释放出来。双方之间是一种互信关系,这关系不是购买,不是投资,不求回报,不求服务。大家一起往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用劲,甚至没有一点“让生态回报人类”的自私之心。生态不会报复,也同样不会“懂得”回报,生态自有其表达和呈现的方式,你可以违逆它,也可以顺应它。说到底,自然与人类之间,本来并没有那么多功利的互动,由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人,也首先需要除掉这些“功利的枷锁”。
青海湖边的牧民南加,和他的女儿白玛措、儿子桑杰一起,和他的邻居们一起,和青海湖边所有自愿参与环境保护的人一起,正在向我们诉说一个简单的真理:保护,只有心愿,没有目的。
■第一个心愿
我想租下邻居的一千亩草场,至少可以让一百只普氏原羚安全地生活
南加48岁,体格健壮,脸色仍旧是高原人常见的那种“高原红”。他新近买了一台皮卡,花了10万多元。开着车,外表上似乎阔气了一些,可他的家底一下子就薄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他多少有些焦虑。他买这台皮卡不是为了做生意,更不是为了自己过开车瘾,而是为了方便给普氏原羚送“救命草”,也方便往沙地里种树时运载树苗等物品。
南加的邻居多杰是无畜户,因此,多杰分到的1000亩草场,有时候就会被牲畜多的邻居转包走。青海湖东岸的草场,由于靠近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海拔又不算太高,土壤相对肥沃,雨水和阳光也都比较照顾,每亩草原的“草料生产能力”比较高。别的地方,养一只羊可能需要 15亩草场,这个地方,可能10亩就够了。但当地人除了牛羊没有太多的谋生出路,当生活进入一切需要用钱来支付的时候,如何让草场通过牛羊变成越来越多的钱,就成了当地牧民非常本能的追求。有的人家,1000亩草场,养上了三四百只羊。所谓的三四百只羊,按牧民的习惯,是按照母羊的数量来算的,公羊在群里占的数量很少,而新生的羊羔,往往是当年就会被卖掉,因为现在社会上流行吃羊羔肉。
草场养的羊太多,草场就退化得很厉害。草越来越少,越来越单一,沙子越来越多,网围栏越封越紧密,草原再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差。可大家都像看不到这个恶化趋势似的,虽然这样的草场上养出的羊,身体越来越瘦,得病越来越频繁,母亲掉羔、成羊掉膘、幼羊夭折的概率越来越高,但大家很少有人肯减少牛羊的数量,让草原喘口气。而由于将近二十年的草场承包到户政策,邻里之间全用铁丝网隔断开来,草原上原来混沌发展、互相救济、互相协作的精神也在慢慢淡化或者丧失。
养羊确实是挣钱的。一只羔羊出栏时,少说能卖700元以上,而一只羯羊,也就是成年的羊出栏时,少说能卖1000元。如果一个人一年能出栏100只羊,就是10万元收入。而养羊的成本不算太高,再加上剪羊毛还可获得的一点收入,如果经营得好,草原和牲畜能够保持基本的平衡,日子过得并不差。
想要养更多的羊,除了糟蹋自家的草场,拼命增多牲畜数量之外,还有一个办法,是转包别的无畜户的草场。
南加敏感地注意着周围邻居草场的变化,每看到有人的草原在退化,他就想去劝说人家减少一些牲畜,哪怕为了未来长远打算,甚至想劝人家像他一样种树、植草、治沙、保护湿地,做一做草原生态恢复的工作。但由于无法给人家提供“生计替代”的新出路,劝告的话多少难以出口。
但看到多杰的草场闲下来,而且马上很可能被别人租走,他很着急,他想出20000元左右,把这片草场租下来。“那样至少可以让100只普氏原羚在里面安全地生活。草原是需要有牲畜的,但不能过多。如果能够长期租用这1000亩草场,不仅可以让草原保持健康,也可以让普氏原羚得到一小块休养生息的地方,那么它们的种群就可能得到缓慢的恢复。”
可他买了皮卡之后,家里的钱不多了。他有些怅惋地数着日子,每一天都在担心草场被别人抢先租走了。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