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北 >> 甘肃 >> 正文

敦煌:化解水之困 葡萄来探路

Eedu.org.cn 作者:朱国亮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8-31

  新华网兰州8月30日电(记者朱国亮)敦煌缺水,如何既让农民增收又能少用水?

  以提升单方水的效益为主导,结合其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敦煌“相中”葡萄。眼下,敦煌正全力推进以葡萄为主的林果产业,为中国西北农业节水努力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8月的阳光下,走进敦煌绿洲,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成片的葡萄园,葡萄枝叶顺着葡萄架蔓延,浓郁的绿色让人仿佛置身于植物园。

  今年敦煌葡萄熟得早,8月下旬,位于敦煌“月牙泉·鸣沙山”景区西面的七里镇秦家湾村村民达选已两次出售葡萄,共1000多公斤,每公斤6.1元。

  “我2005年开始种葡萄,家中8亩地现在全部种上了葡萄。”达选说。

  记者在秦家湾村采访发现,村里的田地几乎都种植葡萄,整齐划一的葡萄园,用一人高的竹篱笆围起来,新铺的柏油道将所有葡萄园连接起来。

  达选告诉记者,家中8亩葡萄,去年收入六七万元。通过种葡萄,他家购置了一辆小货车,明后年计划盖新房。

  综合考虑生态承载、农民增收、旅游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近年来,敦煌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选择以葡萄为主的林果产业。

  敦煌市林业局局长高华介绍说,敦煌葡萄种植面积约10万亩,主要是红地球、无核白等鲜食葡萄,计划到2015年达到20万亩。另外,还将发展7万亩红枣、紫胭桃、李广杏,到时候以葡萄为主的林果种植面积将占敦煌耕地面积的70%多。

  敦煌全力推广葡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收益,也是生态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省份甘肃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拥有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包括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敦煌现已成为年接待游客超百万次的国际旅游城市。

  被沙漠和戈壁包围的敦煌,以四周湿地、天然林、草地为“生态屏障”,阻挡风沙入侵。如今,这些“生态屏障”正在萎缩。

  甘肃省水利厅提供的《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显示,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现在敦煌绿洲内的天然林面积减少了40%,草场面积减少了62%,湿地面积减少了68%。

  流经敦煌的两条河流中,疏勒河已断流数十年,每年约10亿立方米源自祁连山脉的冰川融水,基本上被上中游地区用完;党河现在是维系敦煌绿洲的主要河流,但这一河流约3亿立方米的河水,其中97.8%被开发利用。

  河水用完,地下水被大量抽取,水位持续下降。上世纪60年代,敦煌月牙泉水深约9米,而现在只有1米左右。

  相关统计数字显示,敦煌各类用水之中,农业用水是大头,比重超过90%。为既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减少用水,近年来,葡萄被推上敦煌发展的大舞台。

  “种植棉花单方水产值为2.5元,而种植无核白葡萄单方水产值为12.5元,种植红地球葡萄单方水产值是25元。”高华说,“提高单方水效益,就是用更少的水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这既有利于农民增收,又有利于节约用水。”

  敦煌早年以种植粮食为主,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如今葡萄取代了棉花。

  高华说,毗邻新疆的敦煌,光热资源充足,气候干燥病害少,拥有稳定的冰川融水灌溉,具有生产优质鲜食葡萄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以葡萄为主的林果产业可与敦煌的旅游产业相结合,走出一条“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之路。

  目前,敦煌正在打造一条长232公里、途经8个农村乡镇和两个国营农林场的高效节水观光产业线路。沿着这条观光线路,游客将看到15个葡萄、两个红枣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另外有紫胭桃、李广杏种植基地各一个。

  “选择葡萄产业,目的是将生态治理、农民增收、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高华说。

  在改种葡萄、节水增效的同时,敦煌配套实施了关井压田的举措。据敦煌市水务部门介绍,为了应对生态危机,敦煌近年关闭了300多眼机井,压减了5.5万亩耕地,并严禁开荒、移民、打井,积极缩减水资源的压力。

  用水效益大幅提高,敦煌葡萄产业依然有节水空间。记者采访看到,秦家湾等几个村庄正依次为葡萄浇水,大水漫灌仍是主要灌溉模式,刚灌溉的葡萄园如同南方的稻田,里面是深深的积水。

  “如果推广采用沟灌技术种植葡萄,还可以节约更多的水。”高华说。

  不久前,国务院批准投资47.22亿元治理敦煌生态。治理措施之一就是对敦煌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并实施水权制度改革,配水到农户,有望进一步唤醒当地农民的节水意识。

  从向土地要粮食、要经济效益,到节水减地保生态,敦煌人走过了漫长之路。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