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自2000年国家海洋局首次发布《20世纪末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来,以《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为核心的海洋环境状况系列信息产品,已成为10年来各级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等相关问题的重要窗口。随着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创新发展,历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主要内容也从简单描述海洋各介质的环境质量状况和入海污染源状况,丰富拓展为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入海污染源状况、海洋环境灾害状况等。近年来,有关部门更是增加了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等内容,远远超出了“海洋环境质量”所能涵盖的范围。至2011年5月,国家海洋局正式发布《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将沿用10年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修改为《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公报的全部内容。
2010年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的4个特点
《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是在国家海洋局的领导下,在各海区、沿海各省(区、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协助国家海洋局业务司,组织全海域监测机构共同编制而成。与往年相比,《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有4个主要特点:
1.以全景的视角全面评价海洋环境状况,既注重描绘全貌,又注重刻画细节和特点。
2.公报用数据资料全部来源于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年度监测工作获取的数据及其他权威信息资料,保证公报信息的准确客观。
3.公报编制中所使用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及评价结论均通过专家审查,确保公报的科学性,评价结论可信。
4.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和表达方式,提高公报的可读性。
一、海洋环境质量总体维持较好水平
我国近岸局部海域污染相对严重,近岸以外海域水质保持良好,这一态势多年来没有发生改变。2010年,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总面积的94%。近岸局部海域水质污染严重,劣四类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比2009年增加1.8万平方公里。全海域水质污染面积的增加与2010年江河入海径流量大幅增加,导致河流携带的污染物入海量大幅增加有关。劣四类海域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河口、部分海湾和大中城市近岸海域。海水中的主要超标物质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海洋沉积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污染物时空迁移的归宿,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海域环境状况优劣。2010年,我国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仅辽宁青堆子湾和常江澳、浙江杭州湾北岸、福建福宁湾等个别站位沉积物中的石油类含量劣于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开展近岸海域海洋生物质量监测的目的是通过监测贝类体内的化学污染物残留量,表征周围海洋环境的污染程度和变化趋势。近岸海洋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状况评价覆盖我国11个沿海省(区)市的近岸潮间带及浅海区域。受石油烃等的影响,12%监测站位的生物质量劣于第三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主要分布在古黄河口、嵊泗列岛、杭州湾、三门湾、台州杜桥和晋江围头湾内。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