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北 >> 甘肃 >> 正文

敦煌:筑生态屏障保卫家园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甘肃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30

莫高窟,中华民族的瑰宝。敦煌,世界的敦煌。

然而,由于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开发过度,给下游敦煌生态造成累累创伤。

敦煌面临的生态危机世界瞩目!温家宝总理多次批示,强调“决不让敦煌成为第二个楼兰。”

201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总投资47.22亿元的《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敦煌生态保卫战正式打响!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际,近日,记者奔赴敦煌所在的疏勒河流域,试图通过了解《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项目(以下简称《敦煌》项目)实施一年来的建设情况,解读这一项目在甘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样本意义,管窥陇原在建设“美丽中国”肩负的重要使命。

本报记者宋振峰

隆冬时节。玉门。滴水成冰。

在《敦煌》项目昌马旧干渠改造工程的戈壁滩上,白天的温度也有零下十几度,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和工程建设者们正发扬着铁人精神,顶风雪、冒严寒,采取搭帐篷、生火炉、添加防冻剂、沙石料加温等措施,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加快着渠道施工进度。“这时施工,主要是为了错开灌溉期间用水时灌溉与施工的矛盾,明年春季一用水,就无法进行节水改造工程了。”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局长李峰说。

节约点滴水,留于下游人。这般努力,正是为了让一度无法向下游输水的疏勒河,到2020年“挤”出3500万立方米生态用水,注入尾闾敦煌的生态屏障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敦煌人也小心翼翼地呵护起了地下水。敦煌市莫高镇甘家堡村村民雷明海如今将家里12亩耕地全种成了葡萄。“去年,我还种了2亩棉花,可葡萄收入高,更重要的是,还比棉花省水。”他说。

为了让敦煌不再重蹈楼兰覆辙,自从国务院去年批准实施《敦煌》项目以来,绿色梦想已成为敦煌乃至陇原儿女守卫家园的坚定信念。

迫在眉睫的生态治理

“鸣沙山·月牙泉”是敦煌旅游的一张名片。“一泓碧水嵌于沙山中,数千年来沙不掩泉,沙泉共处”对这一奇特景观的类似描述,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

月牙泉的水深不到1米了!

2007年,月牙泉这一窘境,引起人们对敦煌生态的深深忧虑。

月牙泉是整个敦煌绿洲生态的“晴雨表”它位于库姆塔格沙漠低洼处,是敦煌地下水的露头部分。从1960年最大水深达9米之多,到如今面临干涸的危险,月牙泉水位的下降,反映的是整个绿洲地下水位的下降。

犹如沙海中一叶扁舟的敦煌绿洲,之所以没有被淹没,得益于丰沛的地下水储备和疏勒河及其支流党河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祁连山冰川融水。

疏勒河已断流数十年,每年约10亿立方米源自祁连山脉的冰雪融水,基本被上中游地区用完,无法供给敦煌生态用水。党河直接滋养着敦煌绿洲,然而,由于上游人口和耕地面积用水的急剧增加,造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也处于断流状态。

河水补给断了,地下水位随之下降,敦煌绿洲外围阻挡风沙的“绿色屏障”天然林、草场、湿地也开始萎缩。

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之初,敦煌东、西、北湖及南山一带有天然林219万亩,草场586万亩,湿地375万亩。到目前,天然林面积减少了40%,草场面积减少了77%,湿地面积减少了28%。

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导致库姆塔格沙漠每年向敦煌逼近3米—4米,敦煌沙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

历史上,在敦煌附近,曾有一个楼兰古国,但最终被风沙埋没。

“沙进人退”趋势如得不到遏制,敦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国,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牙泉也将不复存在,还将直接影响河西走廊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统筹规划的《敦煌》项目

敦煌生态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敦煌生态保护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加快进行;一定要把敦煌保护好、管理好,把敦煌生态环境搞好。

在省委、省政府的积极争取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精心指导下,2011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以中央投资为主的《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

2011年11月,《敦煌》项目正式启动。

解决敦煌生态问题,关键是解决好水的问题。《敦煌》项目针对敦煌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强调统筹规划、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坚持全面节水与适度调水相结合、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合理利用相结合、流域治理同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相结合,通过采取水量分配、高效节水、适度调水等综合措施,促进恢复月牙泉和西湖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推进敦煌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根据《敦煌》项目,到2015年,敦煌党河灌区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将有所缓解,月牙泉水深维持在1米以上;疏勒河干流河水经玉门关断面入西湖,西湖生态环境恶化得到缓解。到2020年,敦煌盆地地下水开采基本处于采补平衡状态,重点区域地下水位较现状有所回升,月牙泉水深提高到2米以上,满足自然生态景观要求;敦煌盆地土地沙化、绿洲边缘天然(草地)生态恶化初步得到遏制,西湖生态基本维持稳定。

流域治理的绿色梦想

今年是《敦煌》项目启动实施的第一年。

为了全面做好和顺利推进《敦煌》项目,逐步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按照省上及酒泉市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今年国家下达《敦煌》项目专项投资3.742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达3亿元。主要用于建设灌区节水改造、河道恢复与归束、党河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及生态监测中心等三大项目工程。

按照“先节水,后调水”的总体要求,节水成为当前遏制敦煌地下水位下降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措施。

现在,和雷明海一样,敦煌市莫高镇甘家堡村一组村民将耕地全种成了葡萄,敦煌也开始打造起西北最具特色的鲜食葡萄基地。不种棉花种葡萄,目的正是在于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对生态有益。

雷明海给记者算了笔账,他家今年一亩葡萄赚了8000元,如果种棉花,一亩也就是1500元,收入高出好几倍,而且一亩葡萄比棉花还节约近300立方米水。

与之同步进行的还有“三禁”和关井压田。敦煌市已明令禁止移民、开荒、打井,加大关井压田力度。截至目前,党河灌区已关闭机井318眼,压减耕地5.5万亩。同时,还集中清理整顿了党河流域中上游水源涵养地区采矿、采石、放牧活动,实施了封滩禁牧、围栏禁牧等工程,敦煌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初显成效。

今年夏、秋季,月牙泉出现了近年来少见的持续高水位。据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水位实测记录,8月至10月,月牙泉平均水深都在1.40米以上,这是近年来少有的。今年8月,月牙泉最深处一度达到2米,平均水深1.56米,进入秋季后,平均水深有所下降,但与往年同期相比,下降速度明显缓慢。

另外,党河水库近年来从河道下泄生态水量不断增加,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今年截至10月底,河道下泄生态水量达8521立方米。

化解敦煌危机,不仅敦煌人在努力,全流域也在鼎力支持。

今年,《敦煌》项目重大工程从大哈尔腾河向党河适度引水的“引哈济党”调水工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9月28日,《引哈济党项目建议书》获水利部批复,总投资由规划批复的23.39亿元增加到39.53亿元,新增投资16.14亿元。规划设计引水规模为1亿立方米,调水规模约占大哈尔腾河总水量的20.8%。

但毫无疑问,这一切对于敦煌而言,只是一个新的开端。要从根本上改善敦煌生态,任重而道远。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