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北 >> 宁厦 >> 正文

宁夏:荒塬上崛起移民新区

Eedu.org.cn 作者:姜雪城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5

    新华网银川10月5日电(记者姜雪城)来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的红寺堡移民开发区,眼前平畴沃野,水渠纵横,林网如织,一处处红砖绿瓦的移民新村里欢声不断……一切都告诉人们,世代被水困扰的20万移民已经在这里实现了安居乐业的梦想。

    南川乡红阳村回族农民黄耀安接受记者采访时,幸福、满足和自信始终写在脸上。他家5口人,现在种水浇地玉米,每年能产7500多公斤粮食,加上从事肉牛育肥,年收入2万元左右,吃穿不愁,每年还有一定的节余,日子越过越红火。

    说起仅仅过去几年的往事,这位脸上布满岁月沧桑的农民,在话语中更是带有浓浓的沧桑感。他家原来住在宁夏南部山区一个小山村,当地气候干旱,人畜饮用水都要到几十里外去担,一年累死累活地干下来,十几亩山坡地打下的粮食连肚子也填不饱。

    迁居到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后,全家人的命运发生了质的飞跃。黄耀安告诉记者,“2003年俺家搬迁到这里,政府给5口人分配了10亩水浇地,补助几千元建起了砖瓦房,还通上了自来水,这是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啊!”

    黄耀安家的变化只是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变迁的一个缩影。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的红寺堡开发区,原来也曾是个“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石乱跑”的蛮荒之地。1998年,滔滔黄河水穿山越岭流淌进这片沉睡千年的土地,一场大规模的异地生态扶贫移民搬迁拉开了序幕。

    10年来,国家在红寺堡开发区累计完成投资近23亿元,开发土地40万亩,搬迁人口20万人。去年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亿元,移民群众的人均年纯收入由开发初期的不足500元达到2660元,一个群众安居乐业的移民新区在亘古荒塬上崛起。    红寺堡地区水资源短缺,经济社会发展只能依靠黄河水。开发区工委委员孟志诚介绍说,每年分配给红寺堡的灌溉用水指标为1.33亿立方米,而种植传统作物平均每亩需要灌溉用水500立方米,如不采取节水措施,已开发的土地中将有10万亩无法灌溉。同时,种植传统作物解决温饱容易,增收致富困难。为此,近年来开发区审时度势,积极倡导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2007年,开发区创造性地提出用5年左右的时间,发展30万亩葡萄、20万亩经果林、10万亩设施农业和10万头育肥牛,力争把红寺堡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酿酒葡萄基地、宁夏最大的节水示范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区。

    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开发区经果林总面积达18万多亩,其中葡萄9万亩,红枣2.3万亩,枸杞近3万亩,庭院经果林4.3万亩,牛存栏2.8万头。高效节水农业不仅扮靓了红寺堡荒凉贫瘠的土地,也撑起了移民群众致富的无限期望。

    走进红寺堡镇中圈塘村,随处可见集中连片的葡萄园。农民范福平经营着15亩葡萄园,他告诉记者,近年来酿酒葡萄供不应求,现在加工企业纷纷上门收购,自家的葡萄树已经长了3年,今年就能收回成本,估计从明年开始,亩均年纯收入将达到5000元左右。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