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生态经济林浆果实现产值十三亿
据了解,柴达木盆地浆果资源丰富,沙棘资源达250多万亩,具有开发价值的白刺林100多万亩,枸杞栽培面积30多万亩。这些浆果营养成分和医药保健活性成分种类多,含量丰富,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但是由于缺乏基础研究和工艺开发方面的技术,这些资源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利用,尤其是沙棘和白刺资源,成为当地无人问津的“野果”。
为充分发挥柴达木盆地浆果的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自1996年以来,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发起成立了青海省生态经济林浆果资源开发研究组,随着成果的不断产出,吸引了十余家科研单位和企业加入到研究开发行列,并逐步形成了生态经济林浆果资源产学研创新联盟。项目组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项目的支持下,对浆果资源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开发,先后在基础研究、工艺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以及种苗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逐步形成了满足浆果产业开发的完整技术群。
项目组负责人、该所研究员索有瑞告诉记者,项目组的研究成果在浆果资源的采收、保存、原料加工、产品开发、原料基地建设等各个环节得到广泛应用,使我省生态经济林浆果综合开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目前,我省浆果产业已累计新增产值12.95亿元,利税3.89亿元;带动10万户、30万农牧民投入到浆果的栽培和采收工作,使农牧民每年增加收入3.15亿元;推动全省90万亩沙棘、白刺和枸杞林天然保护与人工林工程建设,成为我省“生态立省”和特色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示范项目。同时,还有两项成果推广到黑龙江大庆等地,在当地建成10亩白刺林育苗基地,有效改善了当地盐碱地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