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北 >> 陕西 >> 正文

修复大漠脆弱生态  毛乌素上打造陕北第二粮仓

Eedu.org.cn 作者:王姿予    资讯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0-1

媒体团成员考察 王姿予/摄

据悉,9月20日举行的陕西省2012年度科技创新大会上,“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核心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科研项目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此项研究是由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西安理工大学的40多位科研人员、历时3年联合完成的重点项目。

项目围绕土地开发整治、解决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矛盾和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战略,这项课题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解决了如何利用砒沙岩和沙复配成土造地的世界前沿课题,更重要的是能够迅速完成科技成果转换,在陕北和鄂尔多斯草原南端相连接的辽阔的毛乌素沙漠上广泛实施推广。

承包这片土地的技术员小张告诉记者,他们也是第一年承包,并没有什么经验。

“2010年刚看到这个项目在这里实验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产量应该不高,这种土质和我们之前认为的好土质感觉差别很大,理论上可以种出来,但效果很难讲。去年看到第一批收获的土豆时,大家都很兴奋,产量远远超出我们的预计,所以去年我们老总就立马联系人开始承包这片土地。对我们来讲,节约了很多人力资源,以前这些地很多工作都需要纯手工劳作,程序很多,现在就是自动化喷灌,一年只要几个人就可以操作。到了丰收的时间,我们才会找当地的村民来收土豆打包,非常的方便高效。”张技术员说。

干活带劲的当地村民老王 王姿予/摄

当地村民老王在丰收的土豆地里正起劲的打包着土豆,看到前来采访的记者,他一边继续穿麻袋绳子,一边说道:“变化太大啦!以前想都不敢想呀,这儿原来都是沙地,只长沙米的,陕北风大,一吹全是一脸沙子,我们一般都不到这里来。没想到前两年这里变成了推广试验田,沙漠上竟然还能种庄稼,不仅把我们的环境改善了,还能挣到钱呢!以前我们祖祖辈辈多少年来都只能守着原来能耕种的地,现在我们是赶上好时代了,国家富强了,科技进步了,连沙漠都能种地了。”村民老王的兴奋溢于言表,对于今后的生活,他充满了希望,用他的陕北话说就是“‘害害’都能变成宝,还有什么不可能的事呢?”

工作人员介绍当地土壤环境 王姿予/摄

据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如果以现在的试验地小可汗村为例,按照传统方法,把黄土运过来,最近的黄土区在50-60公里之外,光拉土一亩地成本就要7000多元,并且土壤含沙量高,保水保肥性差,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扩大耕地面积,还会产生高额的成本。

“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核心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科研项目发现了砒砂岩与沙两种物质结构在成土中的互补性,通过系统开展砒砂岩与沙组合成土实验研究和田间试验,提出了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需求的砒砂岩与沙组合配方,这一创造性成果实现了砒沙岩和沙“两害”变“一宝”的设想,使丰富的沙地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

弱区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并且创新性实施了标准化、规模化的成土造地工程,成功实现了沙地的资源化利用,形成了毛乌素沙地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化经营为一体的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