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新型农业经济 生态经济效益两不误
随着陕西省2012年度科技创新大会的落幕,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的“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核心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科研项目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项能发展大漠农业经济的项目到底有着怎样的原理,记者近日来到陕北的实验基地,初步了解了该项目的进展情况。
陕西现有耕地约5900万亩,人均不到1.5亩,每年需要补充约10万亩的新增耕地,才能保障发展的需求。面对陕西省后备耕地资源不足,保发展和保护耕地的“双保”压力不断增大的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射到陕西省的北部--陕西榆林的毛乌素沙地。
毛乌素沙漠可造之地的面积大约有1000万亩,假如能实现这个造地目标,就能使我国新增5个商品粮基地,相当于陕西东部农业大市渭南市的整个耕地面积,也大约是现代农业化程度比较高的以色列国家的可耕种土地面积的2倍,而这么广阔的土地面积,非常适合实施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以及科学种植和科学土壤管理,对增强陕西省商品粮生产和增强陕西省综合经济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果示范基地面貌
陕西榆林的毛乌素沙地,面积有七万多平方公里,在这片贫瘠的沙地上,如何才能造出耕地。2008年,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会同中科院地理所和西安理工大学,组成了博士公关研究团队,来到了这里,一个被称为砒沙岩的物质进入了他们的视野,砒沙岩无水坚硬如石,有水则松软如泥,渗透性差、板结性强,而沙子结构松散,漏水漏肥,在毛乌素沙漠地区,砒沙岩和沙井并称“两害”,面对这一现实,韩霁昌研究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利用砒沙岩和沙二者为害的特性互补,变“害”为“宝”,这个大胆的想法让一个史无前例的试验开始了,通过三年的反复配方实验、田间试验和大田试种,科研人员掌握了砒沙岩与沙的成土核心技术。探明了砒沙岩与沙在成土过程中机械合成、物理胶结、快速成土机理,针对不同作物生长需求,配比成的复合土在土壤质地、导水率、孔隙度、报废等性状方面与沙性壤土基本接近,就这样,砒沙岩与沙成为造地的主要资源,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据了解,沙和砒沙岩两个结合到一起,一个保水一个漏水,一个板结一个透气,形成互补,将“两害”转化为“一宝”,为我国沙漠治理和改造以及沙漠造地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同时,利用本地资源进行重大科研并及时在企业中转化和推广科研成果使之成为先进的生产力,形成了标准化建设和规模化经营与现代农业无缝对接,革新了传统的生态建设与生产方式。(实习记者 王姿予 通讯员 张雷)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工业经济风生水起 生态经济扬优成势 金融业支持南阳生态经济 引进资金146亿元 2012西安浐灞生态经济发展论坛圆满举行 生态治理+产业发展 草原治沙探索生态经济新模式 促进生态文化与生态经济和谐发展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定位四“区” 川西北草地沙化治理采用生态经济新模式 紧抓“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发展平台 推进绿色文明崛起 高效生态经济赢取未来 生态经济展宏图 赣州:变矿山经济为生态经济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