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贵州 >> 正文

水利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的“黔西南实践”

Eedu.org.cn 作者:黄诚克    资讯来源:贵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4-28

  如果要找一个富集与落后并存的矛盾结合体,黔西南州的水资源境况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这里是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南北盘江两条河流蜿蜒环绕过境,“两江夹八县”的地理构造使黔西南州年入境水量近200亿立方米,加上年平均年1300多毫米的降水量,全州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达到3300立方米。全州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发电量就在1000万千瓦以上,是全国三大水电基地之一的红水河水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这里却是缺水现象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时空分布不均,境内山高坡陡谷深,水资源利用困难,2010年全州水利工程总供水量仅有6.1亿立方米,1.6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小(二)型以上水库仅116座,总库容仅1.82亿立方米,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0.52亩,人均保灌面积仅0.24亩,抗旱能力极低,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状态。全州无论供水总量、年人均供水量还是人均保灌面积,与全省和全国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

  同时,这里还是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全州岩溶出露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石漠化面积0.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近30%,2008年,全州8县市全部被列入全国首批100个石漠化综合防治试点县,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面对水利建设滞后,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发展的“短板”,黔西南州抢抓国家大力支持我省水利建设、生态治理和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建设机遇,大力推进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努力消除工程性缺水和生态脆弱“瓶颈”,提高水资源支撑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在石漠化治理中,黔西南州还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四大模式”,不仅再造了秀美山川,更为喀斯特石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探出了一条新路。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一部反映黔西南州干部群众与恶劣自然环境进行不屈抗争,最终实现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电视连续剧《绝地逢生》走红荧屏。这部取材于黔西南州影视作品凸显的“只要科学发展,绝地也能逢生”主题,成为黔西南州奋力克服环境制约,推进经济社会跨越的真实写照。

  “黔西南州的事情等不起、磨不得。”在州委书记陈鸣明看来,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唯有大胆创新、提速转型,以创新求发展,以实干促跨越,方可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后发赶超之路。“只有敢抢敢拼,干字当头,才能完成过去没有想、不敢想的事情。”州长龙长春勉励全州干部群众变挑战为机遇、变苦熬为苦干,奋力实现全州基础设施建设再攀新高。

  破题工程性缺水困扰

  庄稼大面积干枯绝收,人畜饮水困难……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遭遇的特大连续干旱,许多地方守着大江大河却无水可用的景象,使黔西南州对工程性缺水难题有着切肤之痛。

  说起水利设施,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的黔西南州颇为尴尬:因喀斯特岩溶地貌蓄水能力差,具备成库条件、特别是成大中型水库条件的坝址较少,加上以往投入的水源工程建设资金也比较少,致使全州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特别是中型以上骨干水源工程尤为缺乏。州内8个县市和顶效开发区仅兴义市有中型水库供水,其余7个县中,有5个县城仅有1个小(一)型水库供水,2个县城无水库供水,全州有110个乡镇政府所在地无水库供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黔西南州清醒意识到,水利设施薄弱已成为制约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水旱灾害频发是全州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隐患,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同步推进,以及气候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加大,全州水利将面临形势更趋严峻。

  痛定思痛,连续经历两次旱灾洗礼的黔西南州上下看到,只有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性缺水难题。于是,如何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顿时成为全州各级决策者案头最重要最迫切的现实课题。

  去年,《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出台,为急切破题水利建设的黔西南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抢抓这一历史机遇,该州将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领域,迅速编制上报了大批水利设施建设项目,根据“大水源”+“大水网”思路,依托路网兴建水利管网,按照“高海拔高用、中海拔中用、低海拔低用”原则,一场以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的水利建设会战在全州各地展开。

  4月初,记者来到兴仁县打鱼凼水利工程建设工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的建设场景。作为去年全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三位一体”规划首批开工建设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灌溉、发电、供水及旅游等综合利用为一体的打鱼凼水利工程总投资4.9亿元,总库容6060万立方米,建成后可灌溉面积4606亩,年工业供水2100万立方米。目前工程已接近尾声,有望在今年6月提前半年竣工。

  快马加鞭的打鱼凼水利工程建设速度背后,凸显了黔西南州抢抓机遇发展水利建设的决心。2011年,全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创下历史新高,累计完成投资9.4亿元,新开工建设了打鱼凼水库、木浪河水库扩容工程和“引马入兴”等一批水利工程,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17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22.22平方公里。今后一段时间,该州将计划开工建设普安五嘎冲和兴义马岭两座大型水库和晴隆西泌河水库等6座中型水库以及兴仁崩土山等一批小(一)型水库建设项目。

  去年出台的黔西南州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州水利建设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水利投资80亿元以上,新增水利工程供水量5亿立方米,使全州水利工程年供水量达到11亿立方米,初步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到2020年,全州水利工程年供水量达到14亿立方米,从根本上扭转全州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和保障能力薄弱局面。

  石头缝里演绎财富传奇

  从贵阳驱车出发向西,车过北盘江便进入曾被有关专家断言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贞丰县顶坛片区。

  “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着;石缝种包谷,只够三月活;想要吃米饭,除非做月婆;姑娘往外嫁,媳妇讨不着。”这首苍凉的歌谣,一度成为顶坛人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曾有饱受贫困煎熬的17户村民含泪举家外迁。

  不过,这一切却随着花椒的种植而改变。上世纪80年代末,细心的村民在石头缝里尝试种上了花椒,并逐步形成了一项富民产业。多年的发展使顶坛片区的花椒种植面积已达6万亩,年产花椒1700余吨,产值达8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已达4000多元,靠着种植花椒,95%以上的人家修建了新房,大部分搬迁出去的村民又重返故土。

  “在石旮旯里种的花椒不光耐旱,而且石头可以吸热,白天吸收阳光后晚上又放热,这样种出的花椒油多味香,好销得很。”在顶坛花椒协会会长罗泽亮看来,只要肯转换脑筋,石旮旯也能成聚宝盆。

  思路转变天地宽,曾被视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如今在黔西南州通过产业化手段治理,不再是贫穷和绝望的化身,石旮旯里重披上新绿,并孕育了新兴的石漠产业,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叠加,使昔日的不毛之地上演绎出了一个个绿色的财富传奇。

  10多年前,在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村支书朱昌国的眼里,村里满山遍野裸露的石头是贫困的根源和噩梦,他甚至因此产生过绝望乃至逃离的念头。如今,还是这些一堆堆裸露的石头,却成为种植金银花得天独厚的场所。眼下,冷洞村利用石旮旯种植金银花3600亩,产值320万元。在去年全村人均5000元的纯收入中,来自金银花的收入就在一半以上。“有石头作天然支撑,金银花不和庄稼抢占耕地,还节省了搭支架的成本。”朱昌国高兴地说。

  蓝天、白云、漫山的青草、悠闲的羊群,只有置身于这样一幅幅如诗般的画卷中,才能真切感受到这是一片正在经历着梦幻般变化的土地。晴隆县近年来通过利用国家科技扶贫政策,在陡坡岩溶山地上发展种草养羊,不仅有效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而且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这种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以场带户、利益共享”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晴隆模式”,书写了贵州喀斯特山区扶贫开发的新奇迹,成为破解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成功范例。

  产业化扶贫新路

  “如果没有切实解决好农户的吃饭、烧柴、增收等问题,培植好农户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后续产业,石漠化一旦治理停止,从传统模式中走出来的农民没有新的脱贫致富机会,生态环境即使获得一时的恢复,同样还会遭到破坏。”黔西南州州委书记陈鸣明提出,只有把石漠化治理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坚持用产业化来治理石漠化,才是石漠化治理的长久之策。

  坚持走扶贫开发、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造血式扶贫新路,黔西南州将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产业化治理石漠化的岩溶山区高海拔地区种草养畜“晴隆模式”、低海拔地区种植花椒的“顶坛模式”、中海拔地区种植金银花的“坪上模式”和低热河谷地区种植早熟蔬菜的“者楼模式”。四大模式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不仅使黔西南州脆弱的生态系统得以改善,还对推动全州“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产生了较好示范效应。

  眼下,生态建设产业化带来的“一石多鸟”效应正在黔西南州显现。目前全州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41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955元,全州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74.8万人减少到2011年的37.99万人(按1196元标准),贫困发生率由26.2%降到11.7%。

  在今年举行的州“两会”上,州长龙长春表示,今后5年,黔西南州将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大规模、集中连片地调整农业结构,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特”思路,大力推广“晴隆模式”、“坪上模式”、“顶坛模式”和“者楼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力争到2016年,全州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以上。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