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灾区过渡性安置点环保设施运行难在哪里?
最近,我们连续走访了彭州市的多个过渡性安置点,所有的灾区群众都住进了活动板房,但一些过渡性安置点暴露出环境安全问题,尤其是污水处理、净水器、垃圾焚烧炉等环保设施运行困难,令人深感忧虑。
灾区过渡性安置点环保设施现状
按照国家对灾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要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饮用水源、医疗垃圾等均应得到安全有效的处置与处理。“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为妥善安置灾民,彭州市在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在地质专家的指导下,先后对受灾最重的15个镇进行选址规划,及时启动了过渡性安置点建设,搭建活动板房共计57371套,安置灾区群众137699人。配套建设136套污水处理设施,其中采用沼气净化处理的设施79座,化粪池43座,污水一体化设施13座,固定生化处理设施1座,配套垃圾收集点136个。
这些环保设施除了化粪池、沼气净化池在使用外,固定生化处理设施1座处于停运状态;生活垃圾处理收集设施基本上能投入正常使用,南京中船绿州环保设备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捐赠的300公斤医疗废物焚烧设施完全停运。
造成过渡性安置点环保设施运行不力的主要原因
一是建设时间仓促。由于时间关系,在活动板房质量上难以把好关,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缺少正常的维护手段和措施。
二是经费保障力不从心。地震发生后,捐赠的各种环保设备纷纷涌入灾区,灾区原有的工作计划和保障经费完全打乱,地方财力力不从心,运营管理仓促上阵,导致这些环保设施不能正常运行。
三是缺乏技术支撑。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一些环保设施仓促上马,加之基层又缺乏专业的环保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又不扎实,造成有设施而无专业人员。
四是监管不到位。各单位、各部门及镇村忙于灾后重建工作,对灾区各项环保设施的管理认识不足,疏于日常的监督管理。
加强灾区过渡性安置点环保设施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一是要加强管理。灾区过渡性安置点的环保设施要达到预期要求,防止发生次生环境污染,必须要在管理上下功夫,短时期内要将灾区的环境管理纳入政府考核目标,实行责任追究,奖优罚劣。灾区各部门要将过渡性安置点环境监管纳入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区分任务、严格考核。
二是要增加投入。建议及时将灾区过渡性安置点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加强环保工作的重要举措,彻底进行整治,并拨出专项经费,从经费上给予倾斜,帮助灾区渡过难关,充分发挥这些环保设施的作用。
三是要明确产权界定。为做好灾区的环境管理工作,对于援建、捐赠的各项环保设施,要进行登记、明确产权,有利于落实这些设施的维护、运行和管理的责任。
四是要培训人员。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采取以会代训、以工代培等多种途径,大力培训基层环保专业人员,及时让懂技术会管理的人员走上过渡性安置点环境管理岗位,定人、定位、定责任、定目标,真正把环保工作管起来。
(作者单位:四川省彭州市环境保护局)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