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位于青藏高原的西藏,地势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又能改善民生,令生态持续得到保护?十年来,一组组数据给出了最有力的答案——
47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2个生态功能保护区,植树造林172.1万亩,防沙治沙64万亩,退耕还林58.5万亩,退牧还草5911万亩,治理和修复水土流失面积150.34平方公里……
调研显示,目前我区的水、气、声、土壤、辐射和生态环境质量一直保持在良好状态;大部分森林、江河、湖泊、草场、湿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动植物等都得到较好保护;大多数湖泊仍处于原生状态,未遭受人类影响。
十年磨一剑。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效保护重点生态区域、积极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在保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势头的同时,很好地保护了“世界屋脊”这片碧水蓝天。
奋发有为——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走在阿里地区狮泉河畔,一片片红柳迎风摇曳,而谁能想到这片红柳林曾几乎绝迹。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是狮泉河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时期,由于燃料严重匮乏,人们砍伐红柳作为薪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狮泉河红柳林几乎绝迹,昔日郁郁葱葱的河畔变成了荒漠戈壁。
阿里地区林业局局长尼玛平措说:“红柳林锐减之后,风沙不分四季,一年刮到头,不用说沙子,连石头都横着飞!”
“干部职工每年休假回来,第一件事情不是去打水洗漱,而是到周围邻居家借铁锹,因为风沙把家门堵了,必须先清理门口的积沙。”尼玛平措回忆着那段往事。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太阳能和水电进入阿里,能源选择也多样化,阿里人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从2002年到现在阿里地区共植树217万棵,累计植树造林2万多亩,封山育林100多万亩。“治沙效果非常明显,风沙变少了。狮泉河镇所在的噶尔县十年来已经没再清理过沙子。”尼玛平措说。
狮泉河的红柳林又恢复了往日的婀娜多姿,当那里的人们享受着树林带来的清新空气的同时,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山南和日喀则民众,已经感觉到风沙天气越来越少了。
几十年前,山南、日喀则被认为是西藏风沙最大的两个地方。山南民间有这样的谚语“泽当风沙之地,幸亏不是我家;我等不住此地,可怜当地人们。”经过十多年的植树造林,如今在这两个地区建成了长达百公里的沿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防护林体系,有效保护了西藏人口最为稠密的河谷的上百万亩农田和草场,风沙肆虐的天气明显得到遏制。数据显示,和30年前相比,拉萨市和山南地区的大风风沙天气年均减少32天,日喀则地区大风风沙天气年均减少34天。
通过不懈的努力,全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持续稳定改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薪柴替代、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矿山迹地恢复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遍布全区各地。通过实施多种有效的保护和建设措施,西藏目前依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2009年2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提出用近5个五年规划期的时间,投入资金155亿元,实施3大类10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