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中南 >> 广东 >> 正文

中山 用“生态文明”钥匙启“幸福和美”之门

Eedu.org.cn 作者:胡明 徐旭珊 李…    资讯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2-10

  “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中山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近年来成效显著。资料图片

  中山市高起点规划、建设日处理能力3100吨的北部、南部和中心三大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资料图片

  “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从1998年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到2011年获颁“全国生态市”,再到今天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敢为天下先的中山人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始终把环保生态建设放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抓紧抓实。

  尤其是当前传统、粗放的发展方式遇到“天花板”之后,中山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并积极实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用“生态文明”的钥匙开启“幸福和美中山”之门,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珠西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年1月5日,中山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工作的意见》1号文(以下简称“1号文”),吹响了全面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的“集结号”,并力争2015年单位GDP能耗低于0.515吨标煤,碳排放强度小于0.4吨/万元,全面达到国家相关指标要求。

  发展保护齐头并进?

  五年投170亿元建12项生态环保工程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一直以来,中山市坚持绿色理念,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把环境生态保护放在与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抓紧抓实。

  垃圾处理是目前我国城市的痼疾。对此,中山市高起点规划了三个组团式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对全市城镇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逐步实现了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总目标。

  中山市实行生态环保基础建设全市“一盘棋”,制定实施生态环保建设规划,实现城乡生态环保设施同规划、同部署、同建设、同考核。并按照“村收集、镇储运、市处理”办法,投入23.8亿元,建设日处理能力3100吨的北部、南部和中心三大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水是生态安全、生命安全的最基本要素。中山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作为生态市建设重要基础工程,并实施工业污染源“进园进区”,建设五金电镀、印刷、制线漂染等行业集中处理区和污水处理设施。

  目前全市所有镇区都建有污水处理厂,建成669公里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能力95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87.5%。中山市镇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先进经验也因此在珠三角推广。

  不仅如此,中山还把保护环境与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近五年来,中山在建设绿化美化、内河整治、湿地恢复等12项生态环保工程中累计投入170亿元。目前全市18个镇全部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6个镇成为国家生态示范镇。

  此外,在“十一五”时期,中山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考核全省第一,并在全省率先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检。2011年7月,中山又成为唯一地市级国家生态市。

  创新绿色发展模式?

  以生态文明破传统发展模式“天花板”

  多年来,中山先后获得了“全国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生态市”等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该市坚持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抓好污染综合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

  面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天花板”,中山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要破解传统发展模式的瓶颈,探索科学发展幸福建设新路,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成为其中的一把“钥匙”。

  在去年年底的中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把“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永葆中山碧水蓝天”作为未来五年“六大战略”之一。薛晓峰表示,坚决守住蓝天碧水的底线。

  “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培育低碳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薛晓峰说,“不仅要强化要素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还要强化自然风貌优化保育,把蓝天、绿地、碧水、青山永远留给子孙后代。”

  而在今年年初的“两会”上,市长陈茂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实施绿化美化、碧水蓝天、节能减排、秀美村庄的生态文明四项工程作为九大工作之一。

  绿水青山是建设幸福和美家园最重要的资源。如在“碧水蓝天”工程中,中山将全面加快治水工程,启动水利现代化试点建设。并按照“截污、清淤、补水、拆违”的总体思路,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推进岐江河一河两岸三年整治工程,力争早日让母亲河重现“鱼翔浅底”的美景,让市民重圆“中流击水”的好梦。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德政工程改善生活泽被后世

  1号文中提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试点,这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中山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创发展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改善群众生活、泽被后世的惠民之举。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中山的核心竞争力、特殊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力,中山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这既是一项尽为民之责、谋为民之业、行为民之政的德政工程,又是中山市委市政府落实汪洋书记“努力走出一条与珠三角东岸不一样的发展道路”的重要践行。

  2012年是中山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的启动之年,目标是单位GDP能耗低于0.6吨标煤/万元,碳排放强度低于0.7吨/万元,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降低。到2015年,单位GDP能耗低于0.515吨标煤/万元,碳排放强度低于0.4吨/万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进一步削减,内河涌水质达标率80%以上,达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要求。

  而到2020年,生态经济体系全面建立,清洁生产水平、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与自然基本和谐相处。

  “山青青,海蓝蓝。天朗朗,地肥肥。树绿绿,花香香。人陶陶,心醉醉……”这首由薛晓峰作词的《和美》歌曲,勾勒出“幸福和美”中山的景象。而要实现这一蓝图,中山不仅需要建设绿色产业和能源体系,还需要建设环境安全维护体系,以及绿色人居和消费体系、绿色理念宣教体系、绿色行政体系。

  解读

  中山“一号文”聚焦“生态文明”

  今年中山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出的1号文就是《关于加快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揭开中山市在“十二五”期间纵深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的序幕。记者摘出其中几个亮点,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中山市推进示范市的决心。

  ?关键词:“三个一律”

  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前置审核制度,认真执行环境保护“三个一律”,即:新建项目,凡环保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准上马;在建项目,凡环保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一律不准投产;已建项目,凡经限期治理和改造仍不达标的一律关闭。

  ?关键词:绿色考核机制

  建立政府领导环保目标责任实绩考核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纳入实绩考核范围,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逐步提高生态环保工作指标在政府绩效考核中的分值比例,至2015年,生态环保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提高到10%,至2020年提高到12%。

  ?关键词:区域环保合作

  促进珠三角地区生态安全的同保共育,积极参与珠三角地区生态体系建设。加强环境污染的联防联控,参与珠三角区域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联合制定跨界河流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规划。落实跨界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目标管理和考核制度。开展区域联合执法检查,建立区域联合调查机制。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