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中南 >> 广东 >> 正文

中山 用“生态文明”钥匙启“幸福和美”之门

Eedu.org.cn 作者:胡明 徐旭珊 李…    资讯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2-10

 

  述评

  不一样道路上的绿色“推手”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以全省倒数第二的土地面积创造了第五的经济总量,成就不可谓不大,但和其他城市一样,靠当初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已遭遇到了历史的“天花板”。目前中山的土地开发强度达26%,接近30%的上限,在珠中江三市中是最高的;从环境来看,这么多年来,中山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较好地保住了绿水青山,但若不转变发展方式,优美的环境也将难以承受。

  在去年的珠三角九市的讲评会上,汪洋书记要求中山要走一条与珠江东岸不一样的发展道路。中山该如何破题?又如何在珠江西岸有更大的担当?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将成为其中一把“钥匙”。

  善奕谋者谋势。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这是中山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既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中山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创发展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改善群众生活、泽被后世的惠民之举。

  尤其是当前,中山要实现新一轮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和保障。中山“走不一样的道路”,就更需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文明生态“五位一体”建设。

  今年1月5日,中山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布1号文,并提出到2015年达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的要求。作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市,如今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中山为何有这样的非凡气魄和底气?

  中山人拥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有着“吃螃蟹”的勇气。更为重要的是,中山有基础和条件,历届市委市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从来不因项目或GDP而引入污染企业、重污染的项目。这是一个党委、政府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坚持生态惠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大气魄所在。

  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

  生态与产业

  竞争力同步提升

  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茂辉:

  良好生态环境

  是中山发展优势

  声音

  生态与产业

  竞争力同步提升

  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永葆中山碧水蓝天。要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为契机,推动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生态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同步提升、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保护好、弘扬好中山特有的山水美、自然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茂辉:

  良好生态环境

  是中山发展优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中山发展的重要特色和优势,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我市未来招商引资和吸纳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绝对不能牺牲生态环境搞发展,对新进中山的企业要严格把关,绝对不能引进高污染项目,对现有高污染企业,则要以环保倒逼转型升级。

  拒千亿污染项目

  力保“绿水青山”

  理念之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山在全省率先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绿色理念,近年来,中山更强调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严格环保准入,强化工业污染防治。

  目前,中山对新建扩建项目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前置核准,提高各类建设项目的准入门槛,从资源消耗、投资强度、环境影响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引进项目,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环保型项目,据统计,因为环保要求不达标而被中山拒之门外的项目投资累计规模已达1000多亿元。

  此外,中山强化企业节能降耗改造,建立起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工作体系,采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相结合方式推进节能减排。2011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连续三年总量减排考核全省第一。

  治水治出“岐江游”

  幸福样本

  从水面上常年漂浮着水生植物与垃圾、靠近了便觉得“异味扑鼻”,到如今游人可以尽情在江面上畅游,中山岐江河整治已实现了“不黑不臭”的阶段性目标。为了让岐江河早日实现“鱼翔浅底”,让市民圆梦“中流击水”,“十二五”期间,中山拟再投入约60亿元整治岐江河。

  早在2010年末,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治理岐江水,扮靓母亲河”的重要部署,并以打造岐江游项目倒逼岐江一河两岸综合整治。经过整治的岐江河,也为中山旅游业的发展打开了另一片天地:岐江游从2011年10月9日运行以来,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5人次;春节期间,岐江游接待游客近七千人次,其中,外地游客约占七成。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健雄在游岐江时,最深刻的感受的就是岐江水质的变化;同样,在老中山人郑星洲眼里,岐江如今是水更清、景更美、岸更绿了;居住在蓝波湾小区的陈伯夫妇,现在每天早晚都会到岐江公园晨运、散步,几十年来,他们目睹了岐江两岸的变化,甚至多次主动向身边的游客讲述岐江边上的故事。在市民朴素的语言中,能感受到的是对岐江水质改善、重启繁荣的浓浓欣喜。

  处理生活污水

  湿地成“能手”

  生态亮点

  在坦洲镇裕洲村,两块种植着美人蕉、风车草等植物的绿地在沙心涌边成长起来。令不知情者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是一个小型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作为解决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的最好途径,坦洲镇沙心涌为中山下一步整治偏远农村生活污水提供了经验。

  据了解,坦洲镇沙心涌人工湿地占地两亩,总投资额达737万,其中网管铺设投入335万,人工湿地投入402万,为沙心涌沿线的五个自然村共200多户居民处理生活污水。该系统设计处理污水量为200吨/日,目前每日处理居民污水100多吨。据介绍,人工湿地的处理流程为:居民生活污水在走过收集管网、格栅井、厌氧预处理池、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等程序,处理达标后排至水体环境。

  “现在水质比以前好多了。”裕洲村村委委员陈月泉告诉记者,此前,周围居民将黑臭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沙心涌,给河涌水质造成较大影响。而如今,管道已经铺设到每家每户,收集了各家的厨房、厕所等生活污水,经人工湿地处理后再排入河涌。经过人工湿地处理的水,已经达到了“能养鱼”的标准。

  本版撰文 胡明 徐旭珊 李娟 李耀松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