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全面启动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工程
新华网南宁11月22日电(记者王立芳 夏琛琛)山野景致四季如画,海拔800多米的岩溶峰丛中,依山而建的村寨安详而宁静;百年古道连接相邻的村寨,意蕴深远的染织服饰、别具匠心的谷仓、粗犷豪迈的铜鼓乐舞、情深意绵的细话歌、神秘悠远的岩洞葬……在这里,千年的文明依然鲜活。
位于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的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成立于2004年11月,是中国第一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也是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建设的起点。广西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说,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1+10”工程的“龙头”广西民族博物馆年底将对外开放,这意味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将日渐完善。
广西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壮族“三月三”歌圩、瑶族达努节、苗族踩花山等传统民俗和节庆活动,都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广西京族哈节、仫佬族依饭节、壮族歌圩、瑶族服饰等19个项目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生态博物馆是在原来的地理、社会和文化条件中保存和介绍人类群体生存状态的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模式。2003年底广西启动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相继建成南丹县白裤瑶民族生态博物馆、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生态博物馆、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和贺州市客家生态博物馆。
在生态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广西积极探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及整体性保护的有效方式,于2005年启动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计划共建设10座各具特色的地方民族生态博物馆,与投资2.5亿元的广西民族博物馆形成体系,将地方民族生态博物馆作为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工作站和研究基地,整合有限的资源,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自称“吉努”,因男子长年穿白裤而得名。由于直接从原始社会生活形态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白裤瑶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瑶族分支,堪称“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记者日前在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看到,博物馆由展示中心和文化保护区组成,展示中心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展示白裤瑶的千年文明,而文化保护区则涉及怀里村的蛮降、化图和化桥三个自然屯、500多名白裤瑶群众。
于2004年11月建成并对外开放的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采用“馆村结合”的形式,以县城“三江侗族博物馆”为生态博物馆的展示中心,展示古老侗寨、侗寨建筑与工匠、古朴习俗、侗族服饰、织锦和刺绣、侗乡文艺等,以苗江上游沿江15公里的9个侗寨作为保护区,动态保护独特的侗族文化。
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馆长陆朝金长期研究和整理白裤瑶民俗。身为白裤瑶的一员,陆朝金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感触深切:“这些年外出打工的人多了,麻将、扑克等娱乐方式也开始取代白裤瑶打陀螺等传统娱乐民俗,但原生态文化是巨大的财富资源,必须得到保护。”
陆朝金说,生态博物馆的建成,让白裤瑶文化的保护有了依托,同时也向更多人展示了白裤瑶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目前南丹县正在探索以生态博物馆为基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使白裤瑶文化在发展中传承。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