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生态环境敲响警钟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李舒瑜)随着开发速度的加快,曾入选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的大鹏半岛生态环境敲响警钟。目前,大鹏新区海域生态赤字相当于10个大鹏海域,即需要增加10个现有海域面积方能满足新区海洋生态的需求。昨天上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恩率队调研我市东部海域水环境问题,这是记者从调研中获悉的。
上午11点半,调研组来到王母河入海口。这是大鹏新区的一条主要河流,流经新区的大部分地区,并汇入大海。一些代表看了直摇头:“水质与十年前相比差远了,那时河里可游泳捉鱼虾。”
离开入海口往上走,河道旁边就是水头海鲜一条街。河边的排水管道不时有污水从管道里流出,冲击在河道上。
“污水管网不完善,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河道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大鹏新区管委会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事实上,王母河的污染并非个案。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曾开展深圳市入海排污口调查,其中就包括大鹏新区的葵涌河、南澳河、大鹏河等10条河流型排污口。从现场调查看,河流水体浑浊,略呈黑、黄,感官上水质较差。从部分河流的监测数据看,几条主要河流部分指标均达不到景观水体要求。
大鹏新区经济服务局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今年所做的“大鹏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显示,新区生态环境负荷压力较大,环境容量约束开始显现。比如,新区河流水环境容量已无多少承载空间,其中一些河流的水环境质量已严重超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水污染治理的需求,可能存在“水质”型缺水风险。
大鹏新区有133公里长的海岸线。研究表明,由于现状污水排放口都是沿岸河口,而非深水排放,以致近岸水域水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去年,大鹏海域共发生3起赤潮,累计发生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大鹏海域生态赤字已相当于10个现有海域面积,海洋生态不可持续。
市水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要解决大鹏新区当前水污染问题,就要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当前,该局已经着手相关研究。其中,对王母河的治理已形成了投入1亿多元和4亿多元的两套“大”“小”方案,目前正在论证当中。
调研行经途中,大家注意到,新开发的楼盘不少。
调研报告显示,大鹏新区常住人口13.3万,实际管理人口近18万,远低于全市其他行政区,生态环境也较其他行政区要好。若要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其承载力能接受的常住人口是25万人左右。
“大鹏新区首先应该科学规划,特别是不能将房地产作为开发的主导模式。若房地产开发过度,带来居住人口膨胀,就会削减环境资源。”这是调研中代表们的共识。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