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中南 >> 河南 >> 正文

经济林的生态产业

Eedu.org.cn 作者:杨万东等    资讯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4

  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淅川县水利水土保持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

  如何保持水土不流失,保持水源之洁净,淅川县一直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从10多年前就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其中,生态化水土保持是成功的样板之一。

  5月中旬,记者走进淅川,探秘其破解水土保养困局。

  生态财富

  5月12日上午,在上集镇铁庙村的一个山头上,高民德的妻子从清早起来就忙个不停:清理鸡舍的粪便,然后将粪便运到鸡舍外的板栗园里,均匀地埋在板栗树下。一人多高的板栗树青翠欲滴,在这种农家肥的催养下,长势喜人。“今年板栗应该有个好收成。”高民德的妻子说。

  在十几年前,鸡舍和板栗园所在地还是一片不毛之地。从1994年开始,当地政府集中治理了这片荒山头,将山头和坡地整理成梯田的形式。梯田的形式有诸多好处,不仅有助于种植各种经济林,还可以有效地涵养水土,保证水资源不受污染。

  这里作为南水北调源头丹江口水库的上游,水土保养成为必须解决的课题。

  1997年,通过竞拍的方式,当时在淅川县社保局工作的高民德承包了这片山头。承包期为50年,每亩每年25元的租金,这个承包费有点象征性质,最关键的是,后期绿化和水土保养全部由高民德来投资。

  在县水利水保局的监管下,高民德对“承包时还是石磕子”的山头进行不停的尝试,先是栽上永久性经济作物板栗树,这些树苗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稳定起着良好的作用,在板栗树的间隙种植各种经济作物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开始几年,高民德在板栗树的间隙种植黄姜。黄姜是一种药材,两年收获一次,每亩可以收成2000公斤,卖出的价格高低不同,前年还是每公斤4角钱,现在已经涨到1.4元。

  当然,种子的栽种与成熟后的收割都需要投入:种子是每公斤3元钱,一季的人力投入是1600元左右。

  高民德和妻子不停地探索新模式。在山脊的空地上,他们试着养猪,猪粪有效地解决了析栗园的施肥问题。但几年间,猪价的起伏不定,最后让他们放弃了养猪。

  后来他们找到了更为有效的模式:大规模养鸡,实行果林加养鸡的模式,既可以解决山坡施肥,又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

  不过养鸡需要巨大的投入。从2004年开始,高民德开始养公鸡,后来改成蛋鸡,通过卖鸡蛋获利。目前笼内共15000只蛋鸡。这个鸡舍虽然不大,却投入70多万元进行建设,鸡舍和养鸡技术完全由南阳一家饲料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喂养鸡子全是自动化:上料、上水是自动化,每天两次出粪,共20多吨粪便,这些都是由高民德的妻子和雇用的当地农民来完成。

  “虽然投资很大,但能在短短几年里就会收回成本。”淅川县水利水保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说。

  站在高民德承包的山头上放眼望去,对面的山头也是一片葱郁的板栗树,同样有着几间鸡舍。在这些连成一片的山坡里,共有8家类似高民德这样的承包山地,总面积接近1000亩。

  杏林经济

  实际上,这些“大户”承包之外,还有一些是散户,每家承包不足几亩。大户与散户加起来,淅川县共有1万多亩的荒山被有效地生态利用。

  在走访的散户里,上集镇东沟村共有100多户种植生态经济林,这些经济林全是杏树。

  5月12日下午,在杏林里耕作的金丙龙接受采访。他现在承包的经济林里有1200多棵杏树。从2001年开始,这些曾是长久的荒地被治理,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地面,使其成为可供栽种的土地。到2002年,这些荒地整理好,然后向村里农民招标,鼓励他们承包这些荒地。

  金丙龙说,村里人对这些荒地能否产生经济效益没有把握,虽然他们都是在这里长大,但从没看过这些荒地能栽种经济林。因此,很多人并不看好。金丙龙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承包了一片荒地。

  承包的价格是每亩每年25元,承包期限为20年。

  承包后,这些山地被栽上杏树,由淅川县水利水保局统一监督管理,因为地处丹江口水库上游,这里对农药、肥料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金丙龙为了便于照看这些树苗,在承包的杏林里搭建了一间简易房,白天就生活在这里,晚上才回到山下的家里。

  “从经济效益上看,比我种麦强多了。”金丙龙说,他承包了这片荒地后,家里可耕地都让别人包种了,他专心做杏树管理,卖杏的收入已经超过原来种麦的收入。而令这位超过六旬农民欣喜的是,荒地变成了绿树青葱的园林,既涵养了水土,又美化了一方土地。

  金丙龙还是有些遗憾,他觉得这里的灌溉设施尚未齐全,有时候是靠天吃饭。

  淅川县水利水保局的工作人员党磊对这里很熟悉,每个月他都会到这些生态林转几圈,指导这里的农民种树,查看这里的水土保持状态。

  水利水保的出路

  生态林现象大大解决了水土涵养问题。

  坡耕地流失现象,一度成为淅川县亟待破解的难题。

  淅川县既是全国移民安置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集山区、库区、边缘区、移民区于一体。全县国土面积2821.46平方公里,人口74万人。为兴建丹江口水库,耕地被淹,移民后靠自安,使该县形成了土地承载压力大、坡耕地开垦多、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

  据全国遥感调查资料,淅川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444.32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51.2%,在生态林治理前,年土壤流失量达600万吨,水土流失携带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物直接进库入渠,严重威胁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

  因此,如何保持水土不流失,淅川县一直进行积极探索。从10多年前就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其中,生态化水土保持是成功的样板之一。

  据淅川县水利水保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水保规划上,结合各治理区情况,在县城东南部九重、香花、厚坡等乡镇和库周浅山丘陵区,以坡耕地改造为主,实施农综开发,建设农水小区;在丹江口水库以西和丹江南部深山区,以荒山造林和封禁治理为主,辅之生态移民,恢复自然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功能,建设绿色乡村;在丹江口水库以北浅山丘陵地区,结合东桑西移等项目,以营造生态林和经济林为主,推广“畜—沼—果”、“畜—沼—粮”等循环发展模式,建设水保庄园。

  “治理水土保持,要保持水土保持的产业化,这样才能带动全民的积极性。”淅川县一位长期研究水土保持的水利专家说,坚持水土保持产业化,着力解决国家、地方和农民的利益关系问题。

  因此,如何规划生态经济林显得尤为必要。

  淅川结合县内各区域产业现状及地质气候条件,规划在上集、香花、九重、仓房、盛湾等乡镇发展以柑橘为主的水保产业;在寺湾、西簧、滔河等乡镇发展以湖桑为主的水保产业;在毛堂、大石桥、老城、金河、马蹬等乡镇发展以核桃、仁用杏等干鲜果为主的水保产业;在田坎坡面发展黄花菜、金银花、栀子等田坎产业,形成“南橘、北桑、中果”的水保产业格局。

  据最新统计,多年来,淅川县按照“治理一条流域、创办一处精品、培育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思路,全县培育形成了20万亩辣椒、40万亩花椒、5万亩湖桑、20万亩鲜杂果和5万亩中药材等支柱产业。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水保生态产业的比重达到65%以上。

  “水利水保坚持生态化建设,既实现了水利水保的目的,又实现了经济效益,提高了全民水保的积极性。”党磊说,这种办法很好地破解了水土保养困局。(本报记者 杨万东 尹海涛 本报通讯员 高 帆)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