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中南 >> 湖南 >> 正文

湘西北生态建设农民受益

Eedu.org.cn 作者:周立耘    资讯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5

  本报长沙10月4日电 (记者周立耘)湖南省古丈县梳头溪村村民田勇敢,最近特别开心。他家种植的100多亩茶树,有30亩进入了丰产期;靠政府补贴建起的小型茶叶加工厂也初具规模。仅茶叶一项,年纯收入便可突破10万元。而这都得益于两年前开始实行的生态转移支付补偿政策。如今的梳头溪,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山峦起伏的湘西北,多年来因产业无序发展,致使生态恶化,地质灾害频发。2008年,财政部顺应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新要求,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转移支付补偿专项资金,开启了生态建设新模式。当年,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石门县被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转移支付试点范围。至今年8月,财政部已向试点区支付生态补偿资金近10亿元。

  生态补偿资金的到来,逐步改变着村民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

  潭村地处壶瓶山区,周边山林因砍伐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009年,潭村作为石门县首批生态建设试点村,被纳入国家生态补偿范围。一年多来,潭村以沼气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能源建设。

  在生态试点村的带动下,石门全县沼气建设迅猛发展,目前,已建成沼气池4.9万个。在石门县壶瓶山镇,7月上旬,全镇587台新型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完毕,正式投入使用。沼气做饭、太阳能热水,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试点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在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核心景区水绕四门,一棵高大的“武陵松”立于道旁,迎接着来往游客。这棵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的“武陵松”,其实是武陵源区移动公司在景区建造的首座仿生移动通讯基站。仿生基站是武陵源区开展生态示范的一种有益尝试。2005年,武陵源区着手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先后关闭核心景区接待场所124处,迁出常住居民546户,拆除景区内各类建筑设施近20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89亩。为杜绝污染,景区实施“山上游,山下住”的管理模式,减轻了环保压力。


  如今,整个示范区已全面实施禁伐禁牧,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面积分别达到3.7万亩和25万亩,一个稳定、丰富的林区生态系统已初步形成。截至2009年底,张家界市已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31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7.66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05%。

  如今,穿行在湘西北,所到之处,山清水秀,人地两宜。环境监测结果显示,试点区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水质普遍由Ⅲ类转为Ⅱ类,空气优良率达100%。看到这些可喜的变化,湖南省委书记周强感叹道:“生态建设事关科学发展,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做好。”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