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北 >> 内蒙古 >> 正文

生态建设让通辽市“荒地”变“金山”

Eedu.org.cn 作者:李向峰    资讯来源:通辽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20

  今年6月17日是第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的主题是“防沙治沙惠及民生”。通辽市地处我国四大沙地中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腹地,沙土面积4086万亩,占通辽市总土地面积的45.5%,是全国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通辽市就坚持把造林绿化、防沙治沙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人民群众安身立命的头等大事来抓。特别是近些年来,通辽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依托“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等一系列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加快推进防沙治沙步伐,取得了“人进沙退”的良好成效,使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转,通辽市被列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通辽市森林面积达到了205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4.18%。

  科学有效的领导方法,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辽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将防沙治沙作为通辽市最大的基础工程认真组织实施,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一票否决的“两个一”领导责任制,把生态建设作为硬性目标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沙害不除,奋斗不止”,真正做到了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良好氛围。

  大工程带动战略,防沙治沙不断提质增速。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公益林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根据通辽市实际,从1999年开始连续三届政府分别组织实施了“5820”工程、“双百万亩”工程和“323”林业示范工程,一抓五年不变。探索出了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防沙治沙长效机制。“5820”工程五年高质量完成人工造林642万亩,使通辽市森林覆盖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双百万亩”工程共完成人工造林224万亩,其中,商品用材林105万亩,防护林119万亩;2008年新一届政府确定的“323”林业示范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已完成工程建设任务1002万亩,占五年总任务48.3%。在大工程的辐射带动下,通辽市防沙治沙逐步向质量效益型和全面质量管理型转变,以年均完成人工造林100万亩以上,综合治沙30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昔日的漫漫黄沙,泛起了片片绿洲。涌现出了科尔沁区敖力布皋生态经济型沙地综合治理、开鲁县保安农场农防林、奈曼旗苇莲苏沙带封禁保护区、科左中旗包罕林场速生丰产林等一批综合效益显著的工程建设典型。

  应用先进科学技术,防沙治沙水平不断提升。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辽市总结多年的防沙治沙实践经验,成功推广应用了“两行一带”、生物经济圈、近自然林、植物再生沙障等12种林草复合经营治理模式;在造林技术上,研究、推广、应用了机械钻孔造林、容器苗雨季造林、使用生根粉、保水剂造林等10余种抗旱造林系列技术。这些模式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防沙治沙的质量和效益。涌现出了奈曼旗章古台苏木40万亩、老哈河南岸300万亩等一系列造封飞、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沙治沙典型。

  坚持依法治沙,防沙治沙成果不断巩固、扩大。在防沙治沙工作中通辽市严格贯彻落实《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强化法律监督,严厉打击乱垦滥牧、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实行禁牧,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定》,市人大常委会做出了《关于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防沙治沙配套政策,为沙区林草植被自然修复创造条件。同时,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建立各类林业自然保护区61个,其中国家级1个、自治区级4个,总面积1082万亩,占通辽市国土总面积的12.04%;在全国率先建立4处沙地封禁保护区。通过自然保护区和封禁保护区建设,使通辽市90%的特有物种基因资源和典型生态系统得到全面、系统地保护,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荒漠化、湿地退化、鸟类及动植物种群的减少,维系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治沙治穷相结合,沙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为实现“沙地绿起来、生态好起来、人民富起来”的目标,通辽市积极探索解决沙区群众的出路与生路问题,把加速推进防沙治沙作为促进生产发展、农牧民致富的有效途径,树立大生态观念,不断加大林沙资源的培育和开发利用,大力扶持、培育龙头企业,着力发展林沙产业,改善沙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通辽市有木材经营加工企业600多家,年加工能力近200万立方米。通辽市商品用材林基地面积达500万亩,灌木生物质能源林发电厂即将投入生产,文冠果能源林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以沙地葡萄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已形成规模,效益显著。同时,依托丰富沙地资源优势,以提高沙地生产力为核心,鼓励农牧民群众建立沙地生态经济圈,搞林下养殖业、种植业,积极引进开发利用沙资源的企业,生产沙砖、型砂等产品。通辽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木材加工、果品、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2009年,通辽市林沙产业总产值达11.4亿元,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了450元,林沙产业已成为部分地区的支柱产业,昔日的“沙窝窝”变成了“金窝窝”。(李向峰)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