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能源 >> 正文

上海人均能源消费量是全国2.2倍 节能告别"碳嗜好"

Eedu.org.cn 作者:袁松禄    资讯来源:文汇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6-16

     “我每天开车来回40公里,那么一年就排放了11461千克二氧化碳,为此需要种620棵树,”最近,家住宝山的白领小杨玩上一种特殊的碳排放量计算器。“如果我选择公共交通,碳排放就可以大大降低。同样的距离坐地铁来回20站,我一年就只排放930千克二氧化碳,种50棵树;如果坐公交车,则一年只排放467千克二氧化碳,种25棵树……”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备受瞩目,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正在举行的2009年上海节能周上,不少专家呼吁,戒除那些浪费能源、增加污染的不良“碳嗜好”,培养良好的节能习惯,为发展低碳经济作出贡献。

      刻不容缓:“由高向低”的转变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城市蓝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绿色压力凸显,节能减排责无旁贷。上周末,在“上海工业节能高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周大地在演讲中陈述这一严峻事实。他提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能源问题是全球性议题和挑战。当今,我国能源消费仍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高碳”特征十分突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博弈,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战略选择。

       在周大地看来,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含义不是简单要求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而是要全力地提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单位GDP的“碳消耗”逐步降低,使中国的产业与技术在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产业竞争中能占据一席之地。

     全民参与:构筑绿色低碳生活

     我们生活的大城市,本身就应该在低碳经济方面先试先行。据测算,上海的人均能源消费量是全国的2.2倍,世界总体水平的1.5倍,超过了东京、纽约、伦敦等发达城市。为此,人们必须改变以往城市中的高碳经济生活方式。

      比如“便利”,让人们在不经意中浪费掉巨大的能源。家住普陀区的何女士以前去买东西,都习惯用超市提供的塑料袋;但如今的她已习惯出门带一只环保布袋,“去超市买东西、装物品都很方便,还能循环使用。”最终,“限塑”在实现便利的同时,还节约了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

     本文开头提到的小杨也发现,为了“便利”,以往几百米的短程或几层楼的阶梯,自己都要靠小轿车和电梯代步。事实上,随手关灯、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选购节能产品……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加入了节能洪流。

     能源革命:催生产业升级热潮

     低碳经济的发展,还离不开产业的升级。在昨天举行的“上海市企业清洁生产论坛”上,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坤民指出,新能源将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分支。

      正在进行的上海市节能宣传周也透露,沪上今年将淘汰2000余辆公交车,主要因其尾气排放仅达到国家I、国家II级标准,更新的公交车辆则达到国家IV级标准,从而大力改善空气质量。据悉,到2012年,上海政府和公共机构新能源汽车和公交车新购比例都将占30%以上,并鼓励和支持出租、电力、环保、邮政等公共服务行业应用新能源汽车。

     以新能源改革为风向标,低碳经济将为各重点产业实施能源结构调整注入新活力。低碳经济战略的落实,不仅制造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也促进电力、建筑业、工业、交通等产业诸多节能技术细节的改进。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