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让北京“当代MOMA”很享受
高端人士未必买环保的账
陈音说,公司想要给居民最大的舒适度,“比如这个房间,一年365天室温基本维持在24摄氏度,一年四季,在家可以穿同一套家居服。”为什么是24摄氏度?早在20世纪70年代,丹麦工业大学的范格尔教授收集了1396名青年受试者的冷热感觉资料,发现,不管是能住冰屋的爱斯基摩人,还是生活在炎热地区的非洲人,让人感觉最舒适的温度都是24摄氏度左右,“爱斯基摩人如果有选择,他们也不愿意住冰屋。”
要想室内恒温24摄氏度,是有代价的,因为使用地源热泵,也要用电。“其实,夏天不要24摄氏度,28摄氏度也行;冬天20摄氏度也可以。我们承诺冬天20摄氏度,夏天26摄氏度,但是现在万国城的住户有点被惯坏了,夏天如果26摄氏度就要投诉了。”
陈音还发现,尽管很多住户都是有国际背景的高端人士,似乎很认可环保理念,但是遇到具体问题就不是这样想了,“住户不会为了节能,冬天主动要求我们把温度降低一点。而且我们的房子比较贵,很多住户都是高端人士,对费用不敏感,常对我们说:‘暖气烧热点,多加点钱没关系!’”
经过计算,仅夏天四五个月的时间,当代MOMA冷气开放的时间达到3000多个小时,不管房间有没有人都开着,而其他建筑每户开空调的时间约为200多个小时,“是有些奢侈,不过即使这样,当代MOMA的能耗也不比普通建筑高,甚至更低。”目前,整栋建筑像被套上了一层保温衣一样,不能单户控制温度,陈音说,公司还在研发,希望能实现分户调节、控制和计量。
环状的空中连廊将8幢建筑连接在一起 (陈音/供图)
为节能多投入一亿多元
当代节能公司的研发中心位于办公楼的三楼,中心力求在节能技术上不断突破,“其实绿色的概念,不是用钱来算的。很多人问我绿色的投入怎么回收?其实很多绿色的投入不值得计算,甚至回收不回来。环境的收益是给后代的收益,这个账要看怎么算。”
陈音说,他非常佩服公司董事长张雷的远见,当年万国城MOMA二期建筑图纸还没出来,很多业内专家就说这样的房子肯定卖不动,“房子看起来不像中国的住宅,像写字楼一样。但10年前张雷有魄力做了这件事。”不过,采用节能设计的房子与同地段的其他房子售价差不多,“为了追求更高的绿色标准,其实我们牺牲了一定的利润。”
陈音说,公司经过严格核算,发现类似当代MOMA这样的建筑,如果不采用斯蒂文·霍尔教授的设计,也不做地源热泵等节能设计,可以在成本上省1~2亿元人民币,但是售价并不一定比现在低。
有人说,当代MOMA采用地源热泵系统是来自设计师霍尔的坚持,陈音纠正道:“其实是当代节能自己要求这么做的。”建筑节能技术是公司一直坚持的,“刚开始请了一家美国的建筑顾问公司,做了一套建筑设计方案我们觉得不满意,后来换成德国超日建筑能源公司,把最新的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概念放到项目里面,包括地源热泵系统。”
最近,长沙、南昌等南方城市持续高温天气,酷暑难耐,当代节能在长沙的一个建筑楼盘发来的数据显示,该楼盘的住户对采暖和制冷都非常满意。“这个楼盘我们采用了一个更大的地源热泵系,在地下钻了2000多个孔,而当代MOMA只有600多个孔。”
建筑之间的空中连廊会所为社区邻里交往提供了空间(陈音/供图)
住户几乎免费享用冷暖气
地源热泵技术兴起于上世纪最后十几年,此前,低于25摄氏度的地下水无法被利用,“手伸过去都凉,更别谈沐浴或取暖。”地源热泵技术让地下浅层5~6摄氏度的地下水或地下热能得以利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庞忠和曾介绍,地热能主要分为浅热、水热和干热三类。浅热即浅层地热能,一般指位于地下0~200米深度的地热能,主要依赖于地源热泵技术的发展,用于供暖和制冷。浅层地热能相对于人类的生命周期来说,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不用它也在那散热。”
陈音介绍,地源热泵技术就是在地下200米以内钻孔、埋管,管子里装水,水在管道里流动的同时会与土壤交换温度,冬天土壤会把管子里的水加热,然后再经过地源热泵,热泵又将水加热到32摄氏度,然后就可以给居民供暖了。房间采暖时,实际是把地下的热搬到楼里面,那么地下就会越来越凉,“像长沙的项目,经过一个冬天采暖,地下的温度从19摄氏度降到10摄氏度。夏天我们用10摄氏度的地温给管子里的水做热交换,把凉水抽上来给房间降温。进入秋天,地下温度又自我恢复到19摄氏度左右,为冬天的采暖做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热泵的工作原理就像空调一样,而且整个过程消耗的能量和产生的能量比例是1∶30,所以,住户几乎可以免费享用暖气和冷气。“这就是当代节能在所有项目中推广地源热泵的原因。”陈音如是说。(刘亚威/摄影)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