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动植物保护 >> 正文

滇池:科学家抢救土著鱼

Eedu.org.cn 作者:唐逸    资讯来源:北京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2

  “外来物种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日益增多,滇池水面为水葫芦所覆盖,土著鱼类资源锐减,外来鱼类成为优势种,滇池俨然已成为一个外来种世界。”

  ■云南滇池土鱼金线鲃如今1公斤竟要1000元

  “在铜锅里盛上泉水,将鲜活的金线鲃放到锅里煮,十分钟后,香味四溢,不用繁复的调味,就是这么简单的做法,可吃起来的味道别提多鲜美爽口了。”57岁的王志国在今年提前退休后,偕老伴和昔日插队的几个知己,一同重游了阔别二十多年的云南滇池附近的农场。他感慨地对本报记者说:“真是让人难忘啊!我们在一起笑谈当年少小离家的插队生活,吃到了整整想了二十多年的金线鲃,只是这昔日的美味现在的价格实在太高了,我们点的铜锅里的金线鲃也就1公斤左右,竟收了我们1000元。”

  是什么让美味的金线鲃的身价如此不菲?

  “这个价格并不贵,要知道,在前些年,就是再翻一倍的价格,也不可能吃到金线鲃,且不说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为在滇池里本身就很难见到金线鲃。”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陈小勇博士告诉本报记者,“二十种土著鱼已经在滇池湖体中绝迹了,只有五种耐污性比较强的土著鱼种还能见到。要说这金线鲃也是我们所最近才人工繁殖成功,通过人工授精,实现批量规模化的苗种。”

  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区,鱼类的种类居全国各省区之首,种数约占全国淡水鱼类总种数的40%。在云南众多的高原湖泊中,最为著名的土著鱼种有四种:滇池的金线鲃,星云湖的大头鱼,抚仙湖的抗浪鱼,洱海的弓鱼。而滇池的金线鲃又占据了云南土著鱼之“美味榜首”。

  让王志国想不明白的是,昔日他们插队时,并不鲜见的金线鲃现今怎么会如此“金贵”?“以前,也就是2元1公斤,我们知青们常常三五一群地从农场走到滇池边,看着渔民从清凌凌的湖里打上鱼来,要多新鲜有多新鲜,那时候的鱼个头也比现在的大,我还记得,那时鱼的品种很多,像弯丝、桂花鱼、小白鱼等等,听现在还留在云南的知青说,现在根本都看不到了。想吃都没有,现在就是当地的年轻人都不认得滇池里的土著鱼品种。”

  ■外来鱼类的生物入侵是导致土著鱼濒危的主要因素

  今年8月中旬,云南省一位政协委员的《关于加强对云南特有珍稀土著鱼类的有效保护》提案,再次引起人们对云南濒临灭绝的土著鱼的关注。陈小勇博士介绍,按照国际惯例,五十年未见的物种可定义为“灭绝”,而滇池里的土著鱼种好些都有二十多年“没有露面”了,“近五年里,我们一直在观测,虽然没有发现,但仍不能叫灭绝,只能称为绝迹。”

  土著鱼的消失并非偶然。酷渔滥捕首当其冲,当渔网的网眼变得越来越小,捕捞的强度不断增大,人们把“孙子辈”的鱼也捕捞上来吃的时候,这种断子绝孙的做法,自然也使土著鱼逐渐消失于人们的餐桌上、视线中。

  同时,外来鱼类的生物入侵也是导致土著鱼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或濒危的主要因素。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专家杨君兴做过细致的调研,据不完全统计,滇池引入的外来鱼种不下三十种,就影响程度而言,在湖泊等水体中,生命力顽强的外来鱼类的种数和种群数量均占绝对优势,而多数土著鱼则被“逼迫”得处于濒危状态。

  陈小勇博士解释,由于云南的江河均属河流的中上游或源头,就某一水体或某一条支流而言,其鱼类的种数先天就较少。例如滇池和抚仙湖,其鱼类区系仅有25种,而在长江中下游湖泊里,至少有70到90种左右的鱼类在为生存而争夺空间。

  于是,在低竞争压力背景下演化而来的土著鱼类,就显得比较“娇气”,在与“蛮横”的来自于高竞争压力背景下的外来鱼类竞争时,云南土著鱼类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其脆弱性表现得尤其明显。

  外来的草食性鱼类,比如草鱼,一旦进入湖泊之后,沿着浅水区扩散,不仅与土著鱼争夺口粮,还过度消耗水草,直接影响了土著鱼类种群的繁衍。同样,外来的鱼种,比如麦穗鱼、黄幼和鲃虎鱼类等,大肆吞噬土著鱼类的受精卵,直接将土著鱼类逼进“绝户”的悲惨境地。

  ■滇池水体污染、鱼类生活环境的丧失和连带性的破坏直接导致土著鱼的消失

  加之,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加速了滇池水体污染,使土著鱼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围湖造田,修建防浪堤等设施,致使土著鱼赖以生存的水生植物减少,产卵地受到破坏,鱼卵也得不到保障。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生活环境的丧失,连带性的破坏直接导致了土著鱼的消失。”陈小勇表示,他们对滇池的调查发现,湖区的土著鱼类仅有鲫、黄鳝、银白鱼、侧纹云南鳅、泥鳅等5种,其余20种土著鱼类均已从湖区消失。

  有一种小鲤,曾经生活在滇池,人们最后一次看见它,是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此后它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比如云南的光唇鱼,俗称马鱼,现在全世界只剩下55条,珍稀程度早已经超过了大熊猫。

  “一个物种的消失,本身就是一种悲剧,因为它们是衡量大自然生态环境的指标……”陈博士语气沉重地说,土著鱼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们也是高原湖泊孕育的天然财富。

  多鳞白鱼、中华倒刺鲃现都被标上了“绝迹”,这些土著鱼种在滇池都已看不见了,而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线鲃,也是“命悬一线”,属于濒危动物。

  早在数年前,杨君兴教授就开始对土著鱼的保护工作奔走疾呼,他告诉本报记者:“外来物种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日益增多,滇池水面为水葫芦所覆盖,土著鱼类资源锐减,外来鱼类成为优势种,滇池俨然已成为一个外来种世界。”

  ■金线鲃人工繁殖已经成功,“美味之首”还有可能再上百姓餐桌

  为了拯救濒危的土著鱼种,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展开了人工驯养的试验。杨君兴告诉记者,他们的团队首先从种群亲体数量略大的抗浪鱼下手,历时数载,终于突破了其人工繁殖的瓶颈。而后,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金线鲃的人工繁殖培育。最终,也实现了金线鲃的种苗繁殖成功。

  曾经,作家张贤亮到抚仙湖畔采风时,在得知当时的抗浪鱼每公斤1500元左右的市价时,不禁感慨地说,这肯定是全国最贵的鱼了。虽然在说这话时,并没有统计全国最贵的鱼的价格,不过,当地人是以克为单位交易,其珍贵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而现在人工繁殖的抗浪鱼每公斤的市价在600到800元之间,足足降了一半。同样,杨君兴表示,随着人工繁殖技术的实现,人工养殖的数量的增加,市场供应丰富后,“美味之首”的金线鲃的价格也将下降。

  上百姓餐桌的人工繁育饲养的金线鲃获得了技术突破,而投放到滇池的金线鲃也已驯养成功。据陈小勇介绍,今年繁殖了7万尾金线鲃鱼苗已少量投放滇池。“现在滇池水质差,而这种鱼对水质有一定要求,我们只投放了2000尾左右,毕竟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目前正在野外调研考察的陈小勇和杨君兴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和金线鲃、云南鲴、银白鱼……这些濒危的物种在赛跑,尽最大努力来挽留这些要和人类永远告别的鱼类。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