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尾巴能再生 研究称大鲵也有壁虎本领
尾巴残缺的“幸运儿”活了下来
发现这一现象的是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的大鲵专家张红星,他从事大鲵人工繁殖和研究已有十余年。今年1月,秦岭北麓太白山下的周至县黑河国家森林公园内发现大量野生大鲵幼苗。为了监测大鲵野生生存环境,并为人工养殖大鲵繁殖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张红星和同事知道后,立即办理相关手续,动身前往该地实地考察。
在当地,张红星将5尾大鲵幼苗带回了西安。由于它们体质较弱,又经过水流的冲击,其中4尾回到西安就死了,剩下的一尾大鲵幼苗幸存下来,但是尾巴断了一截。“发现它的时候,尾部缺了有近三分之一,伤口呈月牙形。”张红星说,当时想把这尾“幸运儿”养活,经过80多天精心照顾,它身体状态恢复良好,身长也从3厘米长到了6厘米。
大鲵长出了长达7毫米的新尾巴
在本月初,张红星喂养这尾“幸运儿”的时候突然发现,它残缺的尾部又慢慢长了出来。“以前还没有发现大鲵也会‘断尾再生’。”张红星介绍,“断尾再生”这一现象,主要出现在两栖爬行有尾目类动物,如壁虎、蝾螈等,它们在受到强烈干扰时尾巴会自行截断,之后尾巴还可以再生。
大鲵虽然不会自己断尾,但是尾巴断了可以再长出来,这还是头一次发现。张红星将这尾大鲵幼苗放在培养皿中,记者看到,透过光,可以用肉眼清晰地分辨出它再生的断尾,与原来的组织相比,再生部分更薄,颜色也更淡,他用标尺量了一下,断尾再生的部分长达7毫米。
将研究大鲵“断尾再生”现象
为什么大鲵会“断尾再生”?张红星初步认为,这是因为大鲵的特殊基因和体质:“大鲵本身愈合能力很好,表皮分泌物中的肽也有杀菌作用,一般体表受伤愈合后都不会留下明显的疤痕,有的地方将其入药,人受伤的时候用大鲵皮焙干敷在伤口上,也可以少留疤痕。”
那么,享有“活化石”美誉的大鲵,数亿年来都没有灭绝,是不是也仰仗着“再生”这一神奇的能力?他认为,这一可能是存在的。经检索资料,目前科研人员还没有发现与大鲵“断尾再生”相关的记录。我省科研人员表示,将对这一现象做进一步的研究,找出“再生”机理的原因以及过程,并且希望将研究成果用于医学领域。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秦岭深处发现娃娃鱼洞 甘肃设立第二个娃娃鱼自然保护区 野生种群亟待恢复 家养娃娃鱼就能吃吗? 野生少家养多,“娃娃鱼”该食否? 八省市首次同步护鱼 2000尾娃娃鱼放流张家界 娃娃鱼入选最濒危两栖动物名录 “活化石”娃娃鱼惊现甬城餐馆的餐桌 飞驰列车上救下大娃娃鱼 湖北浠水挖出20余娃娃鱼 专家称系当地首现(图) 山西省建成首个“娃娃鱼”繁育保护站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