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正逐渐恢复和上升
新华网西宁8月12日电(记者张进林 何伟)“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6年来,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地区的野生动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当地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正在恢复和上升。”青海省生态办公室兼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李晓南说,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最大的生态保护项目——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已完成投资42亿多元,生态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青海省正在加紧进行二期工程建设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仍将是一项重点项目。
同时,青海省也正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三江源地区建设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实验区将以机制创新为重点,对中国首个生态补偿机制在内的各项制度进行综合试验,为青海及全国解决生态保护和建设问题提供有益示范。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是长江、黄河和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然而过去多年中,由于环境恶化和人类过度活动,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萎缩,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数量锐减,一些资源量少的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2005年,中国政府投资75亿元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开始在“世界屋脊”修复生态环境。经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退牧还草等一系列项目的有效开展,自然保护区灌乔植被得以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好转,其种群数量明显增长。如今,在三江源头地区,野生动物成群结队,随处可见,保护区内重现勃勃生机。
横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治多两县的索加-曲麻河野生动物保护分区,海拔为4500米,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以上,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18个保护分区中最大的一个,也是藏羚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经过六年来的努力,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正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李晓南说,调查显示,当地藏羚羊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已恢复到目前的7万多只。
青海省勘测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成海宁参加了为期41天、行程7300多公里的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活动。他说,在黄河源、可可西里等人类活动相对较少或条件相对艰苦的地区,各种野生动物占据着水草丰美的高寒草甸和沼泽区,其种群大、数量多,自然恢复和增长也比较明显。
成海宁告诉记者,在整个科学考察中未发现野生动物被猎杀的痕迹,说明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加大,盗猎活动减少,这也是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