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基础篇 >> 环境资源 >> 正文 | ![]() ![]() |
|
|||||
| |||||
经济发展透支环境资源 全国70%江河受到污染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陈泽伟等 文章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18 | |||||
两大落差让人忧心忡忡 《瞭望》新闻周刊综合分析相关信息时注意到,在“环境成本”核算及其未来发展走势方面,有两大落差让人十分忧心。 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负责人均指出,由于部门局限和技术限制,已计算出的损失成本只是实际资源环境成本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国家有关部门这次核算出的“环境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还有一个落差,而这一落差到底有多大,我们无从精确计算。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介绍说,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至少应该包括5大项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矿产、森林、土地、水和动物)和2大项环境退化成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由于基础数据和方法的限制,此次核算没有包含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破坏成本,只计算了环境污染损失。 ——环境污染损失成本包括20多项,此次核算仅核算了其中的10项,即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农业和材料损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损失,以及固体废物侵占土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没有涉及。 总的来说,这次的核算结果只是整个结果的一部分。即便如此,损失也已经占到GDP的3.05%。加入其他部分后的数字到底有多惊人?专家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生态和环境破坏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多的体现为一种长期破坏,有些生态和环境已不可再生,这样的“隐性损毁”,可能是目前能够看到的“显性损毁”的数倍以至更多。 第二个落差就是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增长速度”已开始越过社会公众的心理底线,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为“脱缰的野马”。也就是说,如果核算2006年的数据,我们看到的情况可能比“2004样本”还要严重。 今年上半年,在高污染工业狂飙的顶托下,全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689.6万吨,同比增长3.7%;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1274.6万吨,同比增长4.2%。这和“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每半年下降1%,呈南辕北辙之势。环保部门专家表示,照这样的发展势头,SO2、COD无法完成“十一五”规划指标的可能性非常大。 “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形势不容乐观。人们不禁要问:“十五”失守的防线,到了“十一五”莫非又要再次失守不成? 完善“环境成本”计算办法 对环境成本进行精确计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家环保总局相关负责人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今后环保部门将不断完善核算内容和技术方法,并参考核算过程反映的信息制定相关政策。 国家环保总局的这位负责人说,我们下一步准备继续做好两件事:一是完善核算方法并把它作为常规工作开展下去。我们现在算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这项工作一定要作为我们环保和统计部门的一项长期工作坚定不移地开展下去。我们今后每一到两年就要算这样一笔账,“世界工厂”在制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又制造了多少垃圾堆,污染致死了多少人?GDP增长带来的污染损失是多少,还有多少账要我们还?核算范围要逐步扩大,方法要逐步完善,结论要经得起推敲。 环保部门将立刻开展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和全国污染源调查等三项基础性调查工作,以补充本次统计的缺憾;并启动全国生态破坏损失调查,为环境退化成本的全面核算奠定基础。 二是环保总局将重点研究如何利用核算结果来制定相关的污染治理、环境税收、生态补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制度等环境经济和管理政策。比如,目前在制定空气污染控制政策时往往以达到二级空气质量天数的比例为评价指标,认为达到二级标准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这次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核算结果表明,健康效益更多地体现在二级标准以下,在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之后,绝对不能盲目乐观,要继续向更清洁、更安全的目标努力。 关键要遏制粗放发展冲动 仅仅核算出环境成本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将这种环境成本从根本上降下来。《瞭望》新闻周刊在一些地方调研时注意到,在一些地方政府眼里,要的就是眼前的发展速度,粗放型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并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遏制。如果这样下去,我们将要承担的环境成本会越来越高。 有关专家指出,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原因在于今年上半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主要是靠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部门的投资拉动。 这里面的“急先锋”是火力发电。1~7月份,全国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12.5%,使得二氧化硫排总量放迅猛增长。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报告称,近期投产的火电装机容量大多配套建设了脱硫设施,但投运率不高。 专家指出,一些地方依靠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拉升的GDP数字,是以资源环境和公众健康不断透支为基础的。长此以往,不仅使经济发展质量难以提高,资源、环境也不堪重负。目前我国在经济上已经进入资源能源瓶颈时期,不能承受资源衰竭造成的风险;社会又进入了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矛盾多发期,不能承受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不稳定。 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GDP增长了十多倍。但与此同时,矿产资源的消耗增长了四十多倍。我国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9倍。 由此带来的恶果就是环境状况的恶化:沿海赤潮年发生次数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3倍;1/3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污染有加重趋势;我国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近年还有加重趋势;城市垃圾年清运量1.49亿吨,无害化处理不足20%;噪声扰民相当严重。饮用水安全尤其令人担忧,我国境内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2005年发生的环境事故中,97.1%属于污染事故,其中水污染事故占50.6%。 恶性循环之下,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不稳定与日俱增。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指出,近年来,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2005年,全国发生环境污染纠纷5.1万起。自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以来,全国发生各类突发环境事件76起,平均每两天就发生一起。环境保护继续被动适应经济增长的状况已经到了非遏制不可的时候了。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借鉴与超越:《循环经济促进法 用法律确保经济“循环”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与环境共 西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邢台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唐山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衡水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张家口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 江苏省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办法 江苏省太湖流域环境资源区域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8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安网备案:4419003012048号 本站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