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基础篇 >> 环境资源 >> 正文 | ![]() ![]() |
|
|||||
| |||||
经济发展透支环境资源 全国70%江河受到污染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陈泽伟等 文章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18 | |||||
环保执法面临“三高两多” 近5年来,环保系统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433万人次,检查企业189万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事件11万件,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18000多家。尽管成绩较大,但环保总局对当前的环保形势仍不乐观。环境监察局局长陆新元认为,当前我国环保执法工作面临“三高两多”的严峻局面: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环境事故进入高发期;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环境执法外部干扰多;环境执法工作自身问题多。 陆新元指出,不正确的发展观所造成的地方保护主义,是当前环保执法遇到的主要矛盾。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实行分级管理、分灶吃饭,上级对下级考核过多强调GDP的增长,以致形成了“有水快流”、“先污染后治理”的不正确认识,导致环保工作出现了很多不正常现象。 造成岳阳县饮用水砷超标的两家企业分别是临湘市的浩源化工公司、桃林铅锌矿化工厂。这两家企业都没经过环评审批,没有任何治污设施,投产后,两家企业每月排放近5吨超标4000多倍的含砷废水。企业排污沟中积存的含砷淤泥达半米厚。然而,临湘市委、市政府去年还下文对两家企业“挂牌重点保护”。 环境监察局负责人向《瞭望》新闻周刊透露,造成上百人“血铅超标”的甘肃徽县有色金属冶炼公司建厂10年,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淘汰落后工艺,长期超标排放含铅废气,群众多次上访,当地政府和企业始终没有认真解决。这家企业还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了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 陈善荣表示,环保工作遭遇地方保护主义阻力并非只在这些地方出现,已成为全国的共性问题。目前,国家、省、市、县四级5万人的环境执法队伍中,市、县两级占全国总数的99%,这些人的“位子”“票子”都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很难执法到位。 据环保总局统计,2004年以来全国查处的208件违规环保“土政策”全部集中在市县,90%以上集中在县级政府。这些“政策”无奇不有:有的地方政府明文规定环保部门不能执法;有的规定每个月环保部门只有5天执法时间;有的地方环保执法需经过政府“优化办”批准;有的地方要求必须经过被查单位的同意。 因为缺少地方政府的支持,不少基层环保部门工作陷入困境。据统计,到去年年底,我国仍有300多个县没有执法机构,200多个县的执法机构没有车辆。2004年仅12个省的环境执法受阻就达4000多起,发生暴力冲击执法120多起。2005年,15个省发生暴力抗法事件130多起,有的环境执法人员被打伤打残。全国查处的2.7万家环境违法企业中,有3000家前年就被查处过,但因申请政府限期治理或罚款了事,执法难以到位。 环保工作亟待进行战略调整 潘岳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当前环保问题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甚至可能演变成复杂的国际问题。为保证“十一五”开局良好,以及2008年奥运会顺利进行,应尽快调整环保战略,由局部污染整治向区域环保规划转轨。 一是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规划环评。“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矛盾最尖锐的时期,应尽快将规划环评纳入宏观决策。各地方、各部门在进行产业规划布局时同步开展规划环评,从源头规避因宏观规划不当而产生的各类环境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同时,还应尽快制定实施细则,将绿色GDP和环保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 二是依照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公平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在全面评价我国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状况,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同时,国家应发挥宏观调控功能,统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用不同政策平衡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利益群体,共享发展成果。 三是梳理并完善现行环境法律法规,增强环保队伍的执法能力,形成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有力震慑。现在我国有关环保法规40多部,但赋予环保部门的权力有限,仅仅具有罚款权。具有较强处罚作用的停产治理、限期治理等权力均要由当地政府批准。而且,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涉及林业、水利、矿产和海洋等多个部门,既有权利交叉,又有监管空白,应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整合监管力量,形成监管合力。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借鉴与超越:《循环经济促进法 用法律确保经济“循环”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与环境共 西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邢台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唐山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衡水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张家口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 江苏省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办法 江苏省太湖流域环境资源区域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8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安网备案:4419003012048号 本站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