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启动

    [内容预览]

    | 2017/9/11 19:51:36
    本报鄂尔多斯9月10日电 (记者吴勇、张枨)10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启动。未来,各国将以机制性对话加强沟通协商,以互联网+遥感地理信息技术促进科学检测与规划,以区域技术示范和合作研究分享经验,以示范项目带动区域绿色发展,共同促进生态保护、恢复和利用,遏制荒漠化和土地退化趋势,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各国、国际

    [阅读全文]

  • 防沙治沙与精准扶贫成研究热点

    [内容预览]

    | 2017/9/11 19:50:35
    9月8日,“防沙治沙与精准扶贫”研讨会在鄂尔多斯举行。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的边会之一,吸引力各国代表的关注。研讨会多维度展示中国政府主导、各方投身和参与的防沙治沙和精准扶贫模式,多方位地阐释了富有特色的中国荒漠资源研究与利用成功经验,使中国治沙和扶贫故事向国际广为传播。研讨会是由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与中国林业教育学会与联合主办的。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透露,中国政府不断

    [阅读全文]

  • 我国四大沙地“绿肥黄瘦”生态向好

    [内容预览]

    | 2017/9/5 14:53:13
      新华社记者殷耀、于嘉、李云平   初秋的浑善达克沙地,一棵棵樟子松、一簇簇沙打旺、一株株黄柳迎风挺立,共同织成绿色绸缎,装扮着曾经风沙肆虐的沙地。   这处距北京约200公里、横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沙地,与科尔沁、毛乌素、呼伦贝尔沙地构成我国四大沙地,它们的主体都在内蒙古境内。“过去刮起沙尘暴,能把房门堵住,出门只能爬窗户。”正蓝旗牧民宝音格日勒说,如今风沙少了,植物多了,一路绿色一路

    [阅读全文]

  • 云雾山草原保护区建成记

    [内容预览]

    | 2017/9/1 16:45:28
    云雾山景观  ■本报记者 秦志伟 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是继锡林郭勒自然保护区之后我国的第二个草原自然保护区。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如今,整个山体被茂盛的牧草覆盖。 1979年,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山仑、邹厚远、彭祥林等专家来到固原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程积民也是其中的一位。随后,在专家的提议下,固原县于1982年批准建立云雾

    [阅读全文]

  • 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区逐渐进入科技护林时代

    [内容预览]

    | 2017/8/31 9:56:16
    从“一把弯刀”到“智能巡护终端机”,从“双脚巡山”到“电子眼监护”,记者近日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西藏天然林保护区采访发现,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区逐渐进入科技护林时代。 “天保工程刚实施时,巡山护林靠的就是一双脚,手里拿着一把弯刀开路。”四川阿坝州小金林业局天保办主任杨朝刚在林场工作了30年,他回忆说,那时候巡山发现森林险情,只能一路跑下山报告,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不说,有时还耽搁事。 20

    [阅读全文]

  • 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内容预览]

    | 2017/8/29 12:29:07
      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离不开精神的力量。   “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日前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高度概括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的伟大号召,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懈奋斗。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始终

    [阅读全文]

  • 我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启航

    [内容预览]

    | 2017/8/29 8:57:15
    据新华社电 “向阳红01”科考船8月28日从青岛起航,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这是我国首次将大洋科考与极地科考整合在一起的环球海洋综合科考,也是“向阳红01”科考船首次执行大洋和极地科考任务。 科考以中国大洋46航次和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与“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联合组队)两部分为主体任务,在走航过程中进行环境、资源、气候、生态等多学科综合考察。 本环球航次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阅读全文]

  • 履行汞公约 全球正当时

    [内容预览]

    | 2017/8/23 9:48:47
      履行汞公约 全球正当时   水俣公约正式生效 各国加速汞淘汰进程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张倩   公约生效将加速汞的淘汰进程   为保护人类健康与环境免受汞及其化合物人为排放和释放的危害,2013年10月国际社会就具有全球法律约束力的汞文书文本内容达成一致,并将其命名为《关于汞的水俣公约》(以下简称“水俣公约”)。在今年8月16日,水俣公约正式生效。   对此,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

    [阅读全文]

  • 滨海湿地保护亟待加强

    [内容预览]

    | 2017/8/21 16:10:30
      滨海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按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滨海湿地的下限为海平面以下6米处(习惯上常把下限定在大型海藻的生长区外缘),上限为大潮线之上与内河流域相连的淡水或半咸水湖沼,以及海水上溯未能抵达的入海河的河段。滨海湿地是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栖息和繁衍的关键区域,也是众多迁徙水鸟繁育、停歇和越冬的重要场所,同时具有净化水质、防洪减灾等诸多功能,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

    [阅读全文]

  • 《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编制手册》发布

    [内容预览]

    | 2017/8/21 15:51:47
    8月16日,清洁空气联盟在北京发布《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编制手册》。该手册结合国际和国内的先进经验,拟为中国各城市提供一个第三方的参考文件,助力各地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的编制和空气质量达标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2017年是大气十条实施的收官之年,许多地方都把环保工作重点放在了大气十条的考核上。随着政策的落实,公众对清洁空气的期待也在提升,“何时能实现空气质量达标,让蓝天能保持下去”已成为了社会各界的

    [阅读全文]

  • 《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生效 我国将多举措减少汞污染

    [内容预览]

    | 2017/8/16 21:40:32
    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高敬、洪伟杰)8月16日,《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对我国正式生效。我国将采取多种措施,为应对和妥善解决汞污染问题做出更多努力。 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汞(水银)及其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化工、仪器仪表、电池、照明、医疗器械等领域。但汞释放到环境后将长期存在,能够通过大气长距离传输,经生物累积可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显著不利影响。为有效应对和妥善解决全球汞污染问题,2013年10月,

    [阅读全文]

  • 中国林业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勇担重任

    [内容预览]

    | 2017/8/14 13:21:41
    这是一个更加炎热的夏天。酷暑之中,林业专家学者们依然保持着冷静的思考。 进入头伏之后的一天,“全球气候治理与林业责任”研讨会低调召开。中国林业教育学会秘书处、北京林业大学绿色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市园林绿色局碳汇办公室联合举办了这次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们立足林业、放眼全球,剖析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和全球林业建设面临的新困难,聚焦新形势的变化,畅谈深思熟虑之后的对策、建议,呈现了林业科教工作者们强烈的社

    [阅读全文]

  • 环境管理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

    [内容预览]

    | 2017/8/9 17:00:31
         本报记者 李 禾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约占审批数量的50%,这类项目环境影响小,对其审批增加了政府行政成本和企业负担。    为了适应《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上位法的修订和国家精简审批等要求,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

    [阅读全文]

  • 百年盛会落鹏城 仙湖借势展宏图

    [内容预览]

    | 2017/8/7 14:13:48
      本报记者 王晨绯 7月29日,被誉为植物科学界“奥林匹克”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深圳闭幕。百年大会首次来到中国就“花落深圳”,并非偶然。除了看重深圳的城市建设、会展设施、植被资源、物种保护与利用等因素外,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的发展也功不可没。从2008年倡议申办大会到2011年获得举办权,至今,仙湖植物园始终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来,仙湖植物园着力提升物种保育、科学研究、园林景观、公众教

    [阅读全文]

  • 中国拨款1448万设地球工程国家研究项目 旨在为地球降温

    [内容预览]

    | 2017/8/7 14:11:11
    为了应对全球变暖,除主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外,对地球系统进行大规模人为干涉的地球工程也提上了日程。中国也于两年前低调地启动了地球工程研究项目。 地球工程(geotechnology)也叫气候工程,这一概念由英国皇家学会2009年首先提出。它是指人类对地球气候系统进行大规模人为干涉,以应对全球变暖或部分抵消全球变暖的影响。地球工程主要采用的技术有两种:一种是碳移除,指移除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另外一种

    [阅读全文]

  • 国际植物学大会:为人类寻找美好而可持续的未来

    [内容预览]

    | 2017/7/25 16:49:13
    【国际植物学大会现场报道】 “当今生物灭绝速率比距今66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以来所有的灭绝速率大1000倍,估计1200万种现存真核生物中的一半可能在21世纪末消失。全球变暖、外来植物入侵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使我们必须保护植物多样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7月24日,以“关注植物 关注未来”为主题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广东深圳开幕,草木葱茏的鹏城代表中国迎来了来自全球109个国家和地区的69

    [阅读全文]

  •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深圳开幕

    [内容预览]

    | 2017/7/24 20:58:08
    7月24日,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开幕式在深圳举行,来自109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人参会。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大会名誉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洪德元,大会名誉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前密苏里植物园主任皮德·雷文,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武维华,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深圳市人民政府代市长陈如桂等出席开幕活动。 第19届世界植物学大

    [阅读全文]

  • 近7000人注册参加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

    [内容预览]

    | 2017/7/22 18:42:51
    中新网深圳7月22日电 (郑小红 黎雪)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秘书处于22日在深圳举行新闻发布会称,本届大会规模空前,有近7000人注册参会,大会将发布“深圳宣言”、设立“深圳国际植物科学奖”、建设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纪念园,留下深圳印记。 据介绍,国际植物学大会6年一届,本次大会将于7月23日至29日在深圳召开。截至7月22日,共有6953人注册,分别来自109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人数已创历届

    [阅读全文]

  • 通向美丽中国:鄱阳湖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报告

    [内容预览]

    | 2017/7/21 15:27:13
    这是位于鄱阳湖畔、赣江之滨的南昌市滕王阁(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游客及市民在乐平市建军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千亩黄栀子基地赏栀子花(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振平 摄   新华社南昌7月20日电 题:探索通向美丽中国的绿色崛起之路——来自鄱阳湖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报告 新华社记者刘健、郭远明、郭强、吴锺昊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余年前,初唐才子

    [阅读全文]

  • 倡导绿色生活 反对铺张浪费:“节水节电”怎样开展

    [内容预览]

    | 2017/7/19 12:20:15
      李瑞宁绘   学校图书馆 节约空间大   上个月,我到湖南某高校参观学习。那天艳阳高照,我参观了该校图书馆,一共7层楼,每一层密密麻麻的灯管全都亮着,这么好的天气,灯全开着,太浪费了!我发现每一层楼有一个总开关,5个分开关,而每个分开关所管辖的区域很广,加之该馆在采光方面的设计存在缺陷,即便外面出太阳,馆内有些区域仍然很暗。无论关掉任何一个分开关,都会影响那些采光不好的地方,无法

    [阅读全文]

9379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