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

    [内容预览]

    | 2017/10/25 21:19:29
      十九大报告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方略之一,意义重大,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领会。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体现新时代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   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的基本方略之一,为新时代增添了靓丽的底色

    [阅读全文]

  • 中国风云四号和碳卫星数据产品免费向全球开放

    [内容预览]

    | 2017/10/25 21:14:05
    新华社华盛顿10月24日电(记者林小春)中国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24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说,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和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的数据产品将对全球用户免费开放。 杨军当天在地球观测组织(GEO)第14届全会“中国日”活动上说,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和碳卫星是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对全球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今后,中国

    [阅读全文]

  • 解读:中国将成立组建四大新机构 管的都是大事情

    [内容预览]

    | 2017/10/24 10:55:38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可以看到,一些新机构将成立或组建。这里为您梳理一下,看看都有哪些,其目标又是什么?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   报告第六部分“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提出: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

    [阅读全文]

  • 李干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五个“前所未有”

    [内容预览]

    | 2017/10/24 10:38:26
      10月23日,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记者招待会,邀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介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图为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新华网 郝广鹏摄   十九大新闻中心10月23日下午3点举办记者招待会,邀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介绍践行绿色发展理

    [阅读全文]

  • 科技界等热议十九大报告:以饱满热情建设美丽中国

    [内容预览]

    | 2017/10/24 10:37:08
    本报记者 王佳雯 张楠 张行勇 刘晓倩 12次提及“生态文明”,15次提及“绿色”,十九大报告对建设美丽中国浓墨重彩的阐述,将天蓝地绿水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蓝图绘制得更加清晰。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十九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提法”直击人心,在为建设美丽中国指明方向的同时,更让科技界代表、专家心中涌起奋进的暖流。 新提法,远见

    [阅读全文]

  • 展开美丽中国的时代画卷

    [内容预览]

    | 2017/10/23 12:01:45
      新华社记者于佳欣、侯丽军、张辛欣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连日来,十九大代表在讨论时表达了共同的感受:在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一幅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代表们表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务必以更大的责任和担当,为强盛中国注入更多“美丽”的力量。   “美丽”被写入强

    [阅读全文]

  • 知识界代表: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

    [内容预览]

    | 2017/10/23 11:59:50
    【知识界代表之声】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邵芸代表:   科技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科学技术要成为利器。遥感技术具有时间、空间和光谱的广域覆盖能力,全球化、快捷化、定量化、周期化等不可替代的优势,是获取环境信息的强有力手段,已成为环境保护、治理评估、监测等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目前,我们团队正在浙江

    [阅读全文]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科学与技术年会在厦门召开

    [内容预览]

    | 2017/10/23 11:21:04
    中外专家学者、企业家与环保人士等约2000人参加“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科学与技术年会”   10月20日上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7科学与技术年会”在福建省厦门市隆重召开。此次年会的主题为“创新驱动助推绿色发展”。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王志华主持。国家环保部副部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黄润秋,福建省副省长杨贤金、厦门市副市长李辉跃,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代表杨书宣、中国科学院院士武

    [阅读全文]

  • 习近平: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建设美丽中国

    [内容预览]

    | 2017/10/18 22:14:42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阅读全文]

  • 双中子星并合:人类首次“看到”引力波

    [内容预览]

    | 2017/10/17 9:03:44
    双中子星并合过程示意图。图片来源:NASA官网 我国第2台南极巡天望远镜 A ST3-2,在8月18日观测窗口期内观测到引力波光学信号(红色方框内)。 慧眼望远镜示意图。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6日电 (记者聂翠蓉)美国时间16日10时(北京时间16日22时),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召开媒体见面

    [阅读全文]

  • 中科院研究员何志斌:为了唤回那一方绿水青山

    [内容预览]

    | 2017/10/12 16:04:21
    26岁硕士毕业后,何志斌第一次爬上了祁连山,从此与这座山有了不解之缘。如今,他差不多每年都有4个多月时间守在祁连山观测研究基地。 他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的前半生,将近一半都在和祁连山打交道。如今,何志斌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针对祁连山区生态、水文以及气候变化影响等开展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为祁连山生态建设和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家乡生态破坏,让他心底萌发一

    [阅读全文]

  • 海归女硕士做垃圾分类试验 村民从不理解到接受

    [内容预览]

    | 2017/9/25 10:18:39
    陈立雯在用回收的厨余垃圾进行堆肥 陈立雯在南峪村分类回收垃圾 别人对垃圾嫌而避之,她却将其视为珍宝;别人将垃圾分类停留在概念上,她却用10年时间将概念一步步变为现实。她硕士毕业,出国留过学,本可以留校当老师,却选择了“垃圾分类”这个事业。 她就是陈立雯,从小在乡村长大,“看过世界”后回到故乡,今天的故乡正在走向现代化农村,但相伴而生的另一面却是遍地的垃圾,甚至正在变成“城市垃圾场”。她下定决

    [阅读全文]

  • 《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

    [内容预览]

    | 2017/9/22 13:22:02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工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

    [阅读全文]

  • 整治土地,为现代农业铺路

    [内容预览]

    | 2017/9/20 20:37:21
      ▲福良“双高”糖料蔗基地   米易县稻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秦志伟摄 ■本报记者 秦志伟 当记者站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福城镇福良“双高”糖料蔗基地的瞭望台上,俯看3700亩集中连片甘蔗基地时,很难想象这片甘蔗田是由2000多块零散耕地组成的。而瞭望台下,是水肥一体化装置。2015年之前,这种高科技设施在这里并没有用武之地。 在广西,耕地集中连片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

    [阅读全文]

  • 全球青年磋商通过《全球青年防治荒漠化倡议》

    [内容预览]

    | 2017/9/15 22:06:15
    日前,《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青年论坛在鄂尔多斯市举行。这是缔约方大会首次举办青年论坛,旨在激励青年人关注并投身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事业。 论坛由国家林业局、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中国绿化基金会等主办,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承办。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表示,希望全世界青年人携起手来,为防治荒漠化、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共同努力。 论坛向全球青年发出了“防治荒漠化,青

    [阅读全文]

  • 生态保护地:科技支撑需求紧

    [内容预览]

    | 2017/9/15 22:03:26
    “这是科技部实施重大研发计划以来第一个关于生态保护地和国家公园建设的项目,意义重大。”日前,在“国家重要生态保护地生态功能协同提升与综合管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启动仪式上,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闵庆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彭福伟在书面讲话中表示,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

    [阅读全文]

  • 72岁治沙“土专家”娄志平:黄沙百战穿身过,不固流沙终不还

    [内容预览]

    | 2017/9/14 11:47:24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魏婧宇 72岁的娄志平一生都在和绿色打交道。60岁前绿色是工作,从事园林绿化工作的他,希望染绿城市的每一个角落;60岁后绿色是梦想,他来到大漠治沙,发明新型沙障、提出治沙新理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变黄沙为绿海。 将绿化工作从城市搬到沙漠 在山青水秀的浙江生活了58年的娄志平,第一次见到沙漠就被吓呆了。2003年,他怀着看大草原的愿望来到内蒙古,却在磴口县见识了肆虐的风沙。

    [阅读全文]

  • 张建龙获得全球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

    [内容预览]

    | 2017/9/13 21:09:24
    日前,《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闭幕,会议已完成各项议程。大会明确了各有关方面在推进荒漠化防治、实现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应当采取的具体行动。 闭幕式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为中国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颁发了“全球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她说,中国防沙治沙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技术,中国

    [阅读全文]

  • 保护臭氧层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挑战

    [内容预览]

    | 2017/9/13 21:06:12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日向在北京举行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结三十周年纪念大会致贺信。 李克强在贺信中说,保护臭氧层、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三十年来,蒙特利尔议定书履约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有效遏制了人类活动对臭氧层的破坏,彰显了国际社会保护地球家园的决心,也为其他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树立了榜样。 李克强指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一直积极

    [阅读全文]

  • 联合国环境署发布全球首部沙漠生态财富报告

    [内容预览]

    | 2017/9/12 16:26:43
    本报鄂尔多斯9月11日电 (记者吴勇、张枨)9月11日,联合国环境署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召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发布《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评估报告》。这也是全球首部由联合国官方发布的生态财富报告。 这份报告首次用科学量化的评价结果肯定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库布其成为全球首个被联合国和国际社会认可的沙漠治理中国方案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案例。 根据评估结果,库布其沙漠共计修复绿化

    [阅读全文]

9379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