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污染治理 >> 正文

科学理性地开展PM2.5监测

Eedu.org.cn 作者:李莹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2-27

 

    点击三
  焦点关注 
治理PM2.5的关键

    关键思路 要在管理机制上有所创新,采取联防联控措施

 

  记者:如果将PM2.5质量浓度纳入监测,需要对监测人员进行哪些培训?需要掌握哪些技术?这样的培训需要多长时间?

 

  王跃思:PM2.5是PM10中的一部分,在操作和技术培训上并没有难度。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操作规程、质量控制方式方法、数据校核、仪器的故障判断和日常维护等,培训一周即可。

 

  记者:在原有监测PM10的基础上增加PM2.5的监测,每个点位是否需要增加人力?如果需要,应增加多少人力?

 

  王跃思:一般情况下,一个站点需要增加0.5人左右。如果站点之间距离较远,可能要多增加人员。也就是说,一个中小城市需要增加3~5人。

 

  记者:有人认为,开展PM2.5监测最大的问题不是人员,也不是技术,而是资金。如果将PM2.5纳入监测,布局一个点位需要在仪器设备方面投入多少经费?一个监测点位的日常监测运行需要投入多少经费?

 

  王跃思:一般情况下,建立一个PM2.5监测点位,前期要投资约50万元,一年的运行费用约10万元。以一个地区级城市为例,增加3~5个PM2.5监测点位,约增加150万~250万元的前期投入。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这笔费用并不大,所以经费应该不是问题。但如果国内388座地级以上城市每座城市平均设5个点,以每个点投资50万元计算,前期总投资近10亿元。如果使用高级自动化仪器,这笔投入就是几十亿元。因此,很多国内外仪器厂家,都已经盯上了中国政府的这笔投入。

 

  记者:那么,这笔费用如何筹措?

 

  王跃思:监测经费主要出自地方财政。环境保护部的经费主要用于标准方法研究、标准制定、人员培训和数据质量控制,而用于具体监测的资金不多。这就有可能产生矛盾,地方环保部门用地方财政经费监测出PM2.5超标,要求政府部门关停当地污染排放超标企业或是提出治理要求,地方政府有可能会认为环保部门限制了当地经济发展。因为关停排放超标企业,税收就会减少,政府部门各项经费也会下降。这样的结果可能会造成一些地方环保部门不得不和当地政府形成一种默契,不达标的数据变成了达标,数据造假在所难免。究其本质,当前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记者:据我所知,我国西部一些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资金问题会比较突出。那么,这些城市的监测重点也是PM2.5吗?

 

  王跃思:对于西部欠发达城市,应根据自身情况重点监测PM10。PM2.5的监测重点应是中东部的大中型城市。在北京,PM2.5占PM10的60%~70%左右,但周边城市PM2.5占PM10的比例往往低于50%,在西北地区PM2.5占PM10的比例更低,有些城市只有30%~40%。因此,这些城市的监测治理重点仍然是PM10,而不应该是PM2.5。即使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在监测治理PM2.5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PM10的监测和治理。

 

    点击二
  焦点关注 
监测PM2.5的资金支持

    关键思路 监测经费主要出自地方财政

  记者:对于开展PM2.5的监测,地方政府应当提供什么样的政策支持?

 

  王跃思:政府应从资金拨付、人员编制、监测场地等方面给予环保部门支持;要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将环保部门视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护航者,认可环保部门对真实数据的报告,并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的大气环境。

 

  记者:在推进PM2.5监测时,地方政府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王跃思:首先,地方政府要走出思维误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开展监测。不能急功近利,追求一步到位。对于防治PM2.5污染,监测只是基础,治理才是工作重点。其次,要重视科学研究,弄清楚污染的源头在哪里,PM2.5污染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科学防控等。第三,在发布监测指标时,应考虑舆论影响。面对公众质疑,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科学求实的态度,不能盲从,要切实加强科普工作;监测信息要公开,并让公众知晓。防控PM2.5人人有责,只有人人都从自身做起,才有可能根治PM2.5大气污染。此外,要逐步立法,让环境治理工作稳步推进,有章可循。

 

  记者:怎样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王跃思:依照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监测数据联网,在环境保护部和地方环保厅(局),能够同步看到监测数据。但是,在一些地方,有的企业是地方经济的支柱,地方政府对其污染排放行为采取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或是交钱了事,一定程度上是在默许企业违法排污。因此,要治理PM2.5,最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将现行的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企业、公众、科研院所等的共同支持和参与也必不可少。


  记者:监测PM2.5是为了治理PM2.5。现在在治理PM2.5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什么是治理PM2.5的关键?


  王跃思: PM2.5治理是一个综合过程,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比治理PM10复杂得多,因此治理PM2.5必须采取联防联控措施。但是,目前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法律约束力,也没有具体的执行方法,各地还是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如果不解决好联防联控的组织机构、权限和经费等具体问题,联防联控就会流于形式,根治PM2.5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如果不在管理机制上有所创新,就是研究出了好的联防联控措施,也难以真正落到实处,PM2.5污染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PM2.5防控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科学和经济问题。因此,大气PM2.5的有效防治,需要政治智慧、管理变革、体制创新和全民素质的大幅度提升。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