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污染治理 >> 正文

控制长三角PM2.5挑战何在?

Eedu.org.cn 作者:黄婷婷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2-20

    中国环境报记者 黄婷婷

 

    我国一些城市近几个月来频繁遭遇灰霾天气。作为引发灰霾天气的元凶,PM2.5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去年11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具体将分为4步走: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率先开展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2016年全国各地都要开展相关监测。


  作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长三角地区正饱受复合型大气污染困扰。那么,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长三角做好准备了吗?面临哪些挑战?又将如何应对?针对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赴江苏、上海和浙江三地进行了相关调研。

 

    认识

    评价PM2.5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现在国家考虑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公众的需求。”上海市环境保护局污染防治处处长任菊萍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在上海看来,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是大势所趋,是顺应民意的正确决定。


  在浙江,我们听到的是同样的答案。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章晨告诉记者,近年来,浙江省空气质量评价结果很好,但与公众感官有一定差距,这就意味着评价指标需要调整。浙江省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公众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好的环境质量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江苏省也是一样。对于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是非常支持的。而这支持的根本原因,同样是出于对公众利益的维护,出于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


    准备
    从研究到监测,长三角厉兵秣马
  
    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两项准备必不可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二是提高监测能力。记者通过调研发现,长三角地区在这两方面早有准备。


  上海市早在2000年就开展了PM2.5监测试点工作,希望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支持。目前,上海市共有24个PM2.5试点监测点位,最快将于今年下半年公布PM2.5监测数据。而在科研方面,上海市也走在了前面。上海市环境科学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陈长虹告诉记者,在PM2.5形成过程中,VOC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开展VOC总量核算工作。


  江苏省也在未雨绸缪。从2010年开始,江苏就投入部分资金在多个城市开展PM2.5监测试点项目。目前,项目已经得到落实并投入建设,13个地级市均设有监测点,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试报工作。计划再投资2.3亿元购买PM2.5监测设备,用两年时间完成全省所有监测点全部PM2.5项目,实现PM2.5监测全覆盖。


  浙江省同样在积极准备。据介绍,浙江省制定了灰霾监测服务系统建设规划,完成了浙江省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项目立项,杭州、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已建成部分复合污染综合监测系统。全省已有17个站具备PM2.5监测能力。目前,资金问题已经得到落实,下一步浙江省计划出资3亿元,建设更完备的监测网络。


  加强科研是浙江省应对PM2.5的另一重要举措。记者从杭州市相关部门了解到,作为民生类课题的一部分,杭州市正在进行灰霾课题研究,投入200万元。目前,研究正出于资料分析阶段,预计今年10月,将形成最终的研究报告。


    挑战 
    人力短缺,结构不合理
  
  提到开展PM2.5监测与评价的困难与挑战,三地纷纷指出,最大的困难是人力不足。以浙江省为例,虽然在资金方面地方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但人力却明显不足,这一点在基层环境监测站表现得最为明显。浙江省环境科学院工程师田旭东告诉记者,浙江省的县级监测站中,工作人员最少的只有4人。


  江苏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总工程师刘建琳指出,江苏省环保厅只有6人负责大气工作,基层的工作人员就更少,对开展工作很不利。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要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必须有一只强有力的队伍作保障。


  那么,人力不足到底是不是制约评价PM2.5的主要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专家指出,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环境监测不但增加了PM2.5等监测项目,而且要增加污染物的监测频次,这就意味着工作量成倍增长,需要更多的人力支持。单就PM2.5监测而言,虽然计划上马的监测设备是自动运行的,但对数据进行科学研究和对比分析是需要人工完成的。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每年还需要专业人员对设备进行巡查和校准。因此,地方环保部门确实面临着人力短缺的困境。


  是不是解决了人力不足的问题,长三角地区应对PM2.5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事实远非如此。三地普遍认为,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只是改变了评价方法,让评价结果与公众感受更加一致。开展PM2.5监测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控制PM2.5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其中,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是根本性的挑战。


  江苏省环保厅总工程师刘建琳强调,近年来,虽然江苏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仍然处于高消耗、高排放阶段,产业结构偏重。正如发欧美国家经历的尘、硫、氮、碳4个污染阶段一样,江苏省正在面临以PM2.5为代表的复合型污染的挑战。要改善空气质量,最根本的是调整产业结构。


  浙江省的困难核心则是能源结构。浙江省环保厅副厅长章晨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浙江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发生根本性改变,大气质量就不可能真正改善。


    应对

    核心是调结构,抓手是联防联控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长三角地区控制PM2.5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普遍思路是:对内,调整经济结构;对外,建立联防联控机制。


  浙江省环保厅副厅长章晨指出,浙江省改善大气质量的困难核心是能源结构,希望国家在气源供应方面给予适当政策支持。同时,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在两省一市共同开展一些新的科研项目,以提高科研效率,共享科研成果。


  浙江省环保厅污染防治处处长张国军则对区域大气联防联控寄予厚望。他建议国家在联防联控方面出台具体的办法,把工作任务分解到各省市。建立激励机制,对完成任务好的地区给予表扬,对较差的地区进行鞭策。同时,加强长三角地区合作,实现PM2.5监测数据共享,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江苏省的工作思路与浙江省基本一致。总工程师刘建琳表示,经过几年的脱硫除尘工作,江苏省的煤烟型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解决,但没有彻底根除,氮和碳的问题在逐渐显现。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对于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刘建琳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体制问题。环保工作是块状分割的,按照行政范围进行管理,如果要进行联防联控,就需要行政区域之间协商。虽然在世博会期间,长三角地区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但是仍然是一种松散的构架,希望在国家层面建立更加完善的协调机制。


  上海市在这方面表现了相同的意愿。污染防治处处长任菊萍强调,除了规划具体工作之外,还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大气污染具有同传化特征,单单靠某个城市努力效果并不显著。只有通过顶层设计,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才能真正实现长三角地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