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污染"祸首"开刀:聚焦机动车治污"三难"
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提升燃油品质;不达标车辆不得上路行驶……在国务院12日公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治理移动源污染防治”作为篇幅最长部分之一,将治污矛头直指日益严重的机动车污染。
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剧增,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的“祸首”。机动车治污中存在老旧车淘汰慢、尾气检测猫腻多、油品质量差等“三难”,必须对症下药,实现机动车污染的全程监管,以确保治污措施见到实效。
尾气含致癌物质百种,机动车成污染“祸首”
近年来,大中城市机动车数量无序增长,既引发交通拥堵,也加重空气污染。
统计数据显示,到201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4亿辆。环保专家表示,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来源。
到今年7月,北京机动车达535万辆,每年消耗燃油700多万吨。在北京的PM2.5颗粒来源中,机动车排放占22.2%,是本地污染中的首要污染源。在上海,有25%来自车船尾气排放,天津、杭州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对PM2.5影响度达33%。
环保专家介绍,不同车辆对污染的影响不同,黄标车和出租车、公交车、大货车等营运车辆对污染的贡献最大。权威数据显示,仅占汽车保有量16.4%的黄标车,却排放了尾气总污染物中63.7%的氮氧化物、60.4%的碳氢化合物、55.9%的一氧化碳和86.6%的颗粒物。
专家表示,由于机动车大多行驶在人口密集区域,尾气排放直接威胁群众健康。
“机动车排放的污染中,含有已被证实能致癌的物质100多种。更为严重的是,机动车排放属低空污染,处于呼吸带上,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加直接。”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李昆生说,因此,治理城市机动车污染已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